决战乌蒙深处 看威宁自治县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14.08.2019  10:35

决战乌蒙深处

——看威宁自治县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村民在蔬菜基地除草。(见习记者 吴采丽 刘蓝婴)

  7月28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上万亩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呈板块铺展。仰天而上的公路旁,邻近的泉发村40余名由村干部、贫困户、青年学生组成的易地产业扶贫“突击队”,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他们在200亩刚采收的菜地里播种秋天。

  仰天窝是威宁自加压力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从威宁县城沿威昭高速一路行来,在一个个万亩连片大坝子里,丰收在握的苹果、烤烟、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产业,与抢种“三白”蔬菜的人群,组成火热季节决战脱贫攻坚的火热场面。

  “天堑”横眼前,群众出行难,怎么办——

  22个月打通5000余公里通组公路

  地处乌蒙腹地的威宁自治县,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可喜成效: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0.53万人减少到2018年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63%下降到6.7%。

  剩下的贫困人口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威宁围绕以“组组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易地产业扶贫等展开决战,精锐尽出,誓拔穷根。

  “我们用22个月的时间,完成通组公路5293公里,疏通了‘毛细血管’。”威宁自治县交通局副局长苗永仓话语中充满自豪,因为威宁所完成的“组组通”里程,比部分市州总量还多。

  威宁面积大,海拔高,地形复杂,境内山高坡陡、纵深切割,通组公路欠账大。如何破解难题?2017年,威宁抢抓全省“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的机遇,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队长的攻坚队,全力以赴推动通组公路建设。“那段时间,全县共投入施工班组239个,设置拌合站163个,临时石料场27个……”苗永仓说,全县在22个月内完成投资21.172亿元,如期完成了里程数,彻底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日前,记者深入山高谷深的可渡河、牛栏江流域采访,只见一座座崭新的大桥飞架两岸,车行人走频繁往来。与大桥相连的,是在群山间蜿蜒盘旋的通村通组公路。

  路通产业兴。在麻乍镇箐岩社区,10.6公里长的“组组通”公路去年底修通后,社区带领群众发展魔芋850亩,烤烟750亩。

  在家无财路,出门无技能,怎么办——

  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助农增收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

  近年来,威宁结合实际,深入践行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大面积发展夏秋冷凉蔬菜、苹果、中药材等产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马铃薯种植180万亩,蔬菜种植73万亩,中药材种植41万亩,经果林种植累计达273.43万亩……

  “大多数群众依托产业脱了贫,剩下的贫困群众就是难中之难。”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截至2018年底,全县还有9.6万贫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外,还有6.5万人需要脱贫,这批人居住的地方既不符合搬迁条件,也不适合产业发展,且这些贫困群众无文化,没法外出务工,这群人的脱贫成了难题。

  为此,今年6月,威宁探索谋划在有条件的坝区打造6.5万亩以“三白”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基地由县农投公司牵头,分别与开心农业、金丰公司和同心弘盛公司组建SPV公司管理运营。每年收益扣除成本,利润的55%分给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累计完成种植4.2万亩。

  为了易地产业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由各乡镇组织这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并专门派出一名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务工群众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包住80元一天,做满一个月每天奖励20元。

  记者见到来自海拉镇草原村平原组55岁的农家汉子袁才学时,他正在五里岗寒洞社区的蔬菜基地除草。“我6月份到这个蔬菜基地务工,已经做了一个多月,有了4000多元的纯收入。”袁才学高兴地说,在老家种地一年就收3000多斤包谷,小儿子读大学的钱无着落。

  据了解,目前,有2500名易地贫困群众在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务工。分红加就业,让威宁6.5万名贫困群众正走进脱贫致富的道路。

  深山日子艰,孩子上学难,怎么办——

  搬出大山住进城市走新路断穷根

  搬出了大山,改善了环境,打开了眼界,老百姓的心里便生出了致富奔小康的念想。

  在五里岗街道阳光馨区,“包子西施”刘高敏创业致富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搬到这里的易地搬迁扶贫群众。

  刘高敏的老家是边远的石门乡年丰村。2016年,得益于国家易地搬迁扶贫好政策,刘高敏一家搬进了位于五里岗街道的阳光馨区。

  搬进新城区,住上新房子,埋藏心里多年的致富梦想开始发芽。刘高敏试着在家里做馒头,并购买了一辆电三轮拉着上街叫卖。

  品质赢得信誉,信誉赢得市场。如今,刘高敏开起了两家包子店,购买了一辆越野车为附近的工厂、学校送包子馒头,一天纯利润超过了800元。

  据了解,威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搬迁扶贫46565人,已经基本搬迁入住,后来新增易地搬迁扶贫2万人,目前搬迁点正建设中,预计明年搬迁入住。

  这么庞大的易地搬迁扶贫群众如何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收入稳定是关键。”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锋胸有成竹:“外出务工解决一批,经开区企业解决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蔬菜产业基地解决一批,扶持创业解决一批。目前,搬入五里岗街道的群众实现了户均1人就业。

  同时,威宁自治县着力建强和完善安置点基层党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服务和就业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后半篇文章。

  脱贫任务重,攻坚骨头硬,怎么办——

  精锐尽出“不破楼兰誓不还

  短发随意扎个小揪,皮肤红里透黑,球鞋沾满泥土,说话铿锵有力……石门乡泉发村90后硕士女支书宋冰给人的第一印象风风火火,俨然“拼命三娘”的风采。

  判断没错!在她的身后,有一串决战脱贫攻坚的“传奇故事”——

  独自驾车下村,车翻下50米陡坡,爬出驾驶室,到乡卫生院简单包扎,继续走访贫困户;

  刚担任支书之初,嫌披肩长发梳洗费时,狠下心剪成了齐耳短发;

  年近而立仍落单,乡亲们劝她找婆家。她就和乡亲们“讲条件”:“您们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宋冰绝非个案。

  26岁的团结村支书胡钧溥,长期与老百姓奋战在田间地头,这位城里长大的青年如今成了“泥腿子”。

  32岁的观音山社区支书马电亚,一张沾满泥土的“老茧手”照片被晒到了网上,成为当地“网红村支书”。

  这是威宁自治县干部奋战在脱贫前线的缩影。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威宁精锐尽出,全员上阵,他们用九牛爬坡的干劲比拼,在乌蒙高原书写“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精彩故事。

  据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进一步充实脱贫攻坚力量,县直部门增派598名干部,县直驻村帮扶干部达到了865人,其中科级干部57名,与乡干部一道组成598个驻村工作组,每个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达到了8到10名,决战在脱贫一线。同时,对不能胜任的238名村党组织书记、53名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进一步充实精锐“领头羊”。

  该县进一步整合物力财力,制定体制机制,解决驻村干部后顾之忧,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堡垒。

  为了尽快打通通组公路,么站镇香厂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兵驾驶载满砂子的农用车翻下10余米高的农田,昏迷9天的陈永兵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村里的路修到哪里了?

  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期间,作为受表彰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之一,胸椎脊髓损伤的陈永兵无法到现场接受表彰,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直播,他坚定地说:“我一定要站起来,带领乡亲们走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决战乌蒙腹地,奋力铲除穷根。时下的威宁大地,决战脱贫攻坚正热浪涌动,高歌猛进。(记者 史红云 刘莹 谢朝政)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贵州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2020年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马海燕)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9日在北京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贵州全省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155万,减少768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6.贵州新闻
贵州聚焦最后“堡垒”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贵阳8月8日电  题:咬定目标齐心协力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