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了,教师和钱从哪来?”

16.04.2015  01:32

近年,经各级政府努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部分地区随迁子女教育“边缘化”状况大大改观。与此同时,随学生不断涌入,生源流入地进入教育资源“瓶颈期”,学校扩容、生源管理,以及教师编制等问题困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

外来学生增多

记者在江苏、福建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逐渐提高,“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成为流入地教育机构的普遍共识。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2013-2014年,晋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有在校生35万,来晋务工人员子女20.95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来晋务工人员子女比重为63.49%。在江苏苏南地区许多地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重达五成以上。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校长黄碧告诉记者,全校2620多名学生中,随迁子女比例达73%。

晋江市平山实验小学附近有多家鞋企,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目前在校生760多名,其中随迁子女570余名。校长李淑美说,当前随迁子女基本实现“无障碍”入学,学生只需提供居住证、务工证明、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证、户口簿等其中某几项证明便可入读。

同时,随迁子女“两头”延伸的教育需求开始显现,即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乃至高等教育的延伸。记者在福建晋江和江苏张家港等地采访了解到,随着当地对随迁子女教育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随迁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当地读书。

资源如何解决

义务教育资源更大程度的开放,让随迁子女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状态,逐渐分享到与当地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但随迁子女数量快速增长和分布不均,给当地财政和管理带来压力,对流入地教育资源的供给构成挑战。

投入机制不尽合理,扩容压力不断加大,财政压力大。专家说,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以来,中央教育经费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而大量随迁子女的教育成本主要由流入地政府埋单。相关测算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晋江市每年净增学生13000名,而每招收1名学生晋江需要各方资金投入约10160元。

晋江市教育局初等与学前教育科科长蔡金禄说,晋江市每年各种口径的教育资金总计20多亿元,其中10多亿元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只有1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项目经费让很多工程不得不停下,校园扩容建设远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

另外,教师缺编严重,合同教师待遇、机制等问题给教师队伍管理带来挑战。记者采访了解到,随迁子女增加导致公办教师招聘量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师资缺编问题严重。

2014年,福建晋江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缺编3800余名。江苏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校长罗先文说,原来教师基本够用,近年学生数量增加快,下面唐陵、朱巷两所完全小学,总计180名学生,仅7个教师编制,连基本课程都开不全。张家港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蒋俊兴认为,目前农村教师缺口大,尤其是某些专业课缺编严重,“比如,体育课教学,现在已提到重要位置,但哪里有相应数量的体育教师配合执教呢?

针对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以及教师失衡等问题,晋江市通过聘用5年以上合同教师过渡性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合同教师常年维持在2000名以上。蔡金禄说,学生数量一旦减少,合同教师的分流和退出,将是一个挑战。

各方出资出力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77.17万。针对随迁子女流入地扩容压力大、师资供需矛盾,以及教学管理等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建议:

在“两为主”前提下,流入地政府需认清政府责任和教育意义,切实做好整体规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袁桂林认为,一些地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工荒”问题,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作为政府责任,吸引外来人口。由此,流入地政府需认清责任,针对新的挑战,树立信心。

施世杰建议,流入地需将外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根据随迁子女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师资力量建设等。

中央财政加大对随迁子女教育的专项经费补助力度。部分流入地基层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中央财政可根据各省份随迁子女实际接收人数和一定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支持力度,用以城区中小学扩容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各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蔡金禄建议,可探索通过推行教育券制度,建立中央财政、流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三位一体”补贴,学校可凭学生缴纳的教育券在当地政府兑换,实现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流动学生规模相匹配。

探索政府向外来工子弟学校购买服务。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可采用向外来工子弟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在外来工子弟学校采用免费教育。同时,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严格控制班生规模,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外来工子弟学校在校生转往公办学校的意向,缓解目前公立学校的就学压力。

新华社专稿

分享到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微信QQ好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