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守住“两条底线”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贵州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从经济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和新型建筑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贵州正以“不寻常”的姿态,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传统产业迎来“升级版”
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贵州经济增速同比分别有所回落。面对严峻形势,贵州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特色轻工等产业迎来“升级版”。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禀赋突出,具有“水火并济”的能源优势,水电、火电单位造价全国较低,是“江南煤都”和“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伴随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能源矿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增长乏力。为此,贵州及时部署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和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工作。
进入冬季,“落户”毕节市黔西县的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乙二醇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的“黔希煤化工”项目建设场地仍然一片火热。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争取明年3月实现达标达产。项目投产后可以达到30万吨煤制乙二醇的年产量和30亿元年产值。
业内人士认为,贵州“四个一体化”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贵州不再满足于能源矿产的初级加工,而是不断拓展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和跨产业协同。今年,“四个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370亿元。
同样,贵州驰名中外的一“白”一“绿”也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市场的巨大压力,促使贵州白酒行业加快转型,积极融入新常态。同时贵州的茶产业品牌竞争力在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茶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不寻常”崛起
较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贵州新兴产业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崛起之路。当贵州决定发展大数据产业时,有人表示怀疑: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如何登上飞驰的大数据“列车”?
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说,产业短板也正是潜力所在,生态禀赋突出和政策红利反而赋予贵州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有利机会。
从三大通讯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到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到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从“云上贵州”系统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到“7+N”云工程实施……一年多来,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贵州,多个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拔地而起。据统计,今年贵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正值黔中大地如火如荼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北部偏远乡镇习水县坭坝乡另辟蹊径,走上了大健康产业之路。凭借良好的生态和适宜的气候,面向重庆和四川,习水县在坭坝乡等6个乡镇打造养身产业,目前已有30亿元养生康体、户外运动和度假地产等项目落户。
坭坝乡是贵州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贵州将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来抓。今年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66个新医药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一批“医养健管一条龙、老中青少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园区、中药苗药健身养身项目也在规划建设。
如今,新兴产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是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12月26日,贵州首条高铁贵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对于准备到广东打工的三都县水族农民蒙银芝来说“太方便了”。“以前到广州坐了汽车坐火车,要20多个小时才能到。现在三都火车站就能坐上动车,3个半小时到了。”她说。
在贵州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黄勇眼里,贵广高铁让“贵州离世界更近了”。一条高铁,拉近了贵州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距离,也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中国腹地。
长期以来,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区位劣势制约着贵州的发展和开放水平的提升。如今,随着贵州被纳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性部署,以及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的飞速发展,贵州呈现出近海、近边、近江现实优势。
贵州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支撑带的中间腹地。贵州省委提出,现在贵州已经具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条件。要抓紧编制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方案,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海关、无水港等开放平台,真正做到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倒逼结构调整,使贵州的发展搭上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快车。
一些专家指出,贵州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活力增强,其内生动力来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绿水青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华社记者 王念 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