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兴林富民谱新篇
--安顺市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今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的召开更使得作为黔中经济区、贵州生态旅游龙头的安顺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安顺市围绕森林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多的“双增”目标,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着力维护生态安全,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林业产业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使全市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林业产业的发展也使山区农民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从经济林种植、果树种植中实现了增收致富。
安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黔中大地谱写了兴林富民新篇章。
青山绿水展新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顺市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不断改善。
在紫云自治县,安紫公路在酸枣坡的绿林间蜿蜒而过,路边板当镇沙坝村的村民正在青山环抱的秧田里打田栽秧,秧田里的嫩绿色与清澈的翠河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 “从前的沙坝一到枯水期,刮起的风沙让村民都不敢开窗户,一到涨水季就泥沙遍地,途经的这条安紫公路都经常被泥沙阻断。”沙坝村村支书黄竹刚说。据了解,沙坝村自1999年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就开始了封山育林。2002年第一次退耕还林,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
“这些三十五六度以上的坡上,老百姓开出来种玉米,结果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下去,但是回报很少,生态环境也破坏了,村里的好庄稼也种不成。”黄竹刚指着村后的一片茂密的杉树林对记者说,“在林业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响应退耕还林的号召,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都退耕还林了。”
沙坝村在2003年第一期退耕还林项目中就种了1500亩树苗,在2013年的项目中又加种了1600多亩,现在村里总共种下了3100多亩的树苗。
黄竹刚说:“现在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树木一天天长大,我们村里的3255口人基本都参加了护林队,从2006年开始,过去泥石流的山洪成了山泉,村里人一年四季都能取水饮用。经济效益和环境变化让群众感受到了真正的实惠。” 沙坝村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安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成效的展现。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市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8.48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01.69万亩,至2013年,全市森林面积达584万亩,森林覆盖率42%,较2000年的26.1%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
市林业局机关党委书记洪林介绍到:“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珠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项目,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实现,在14年的不懈努力下,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