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用“拿来主义”下“绣花功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新华网贵阳1月12日电(刘咸吟)西南腹地的贵州省安顺市把在北方菜市场行销量大的大葱“拿来”发展,目前已种植了大葱7.25万亩。
吃大饼、包大葱是北方人的习惯。大葱生性喜水,北方7至9月份降雨量偏少,要种好大葱,每亩地会因补水增加800到1000元的成本。同期的安顺降雨量却明显充沛,如能在5、6月份梅雨纷飞的季节种植大葱,正好可以赶上这一市场茬口。再加上安顺出产的大葱微带辣味,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安顺农业部门考察分析后,决定将大葱“拿来”安顺发展。
落户安顺的大葱目前亩均产7000斤,收购均价每斤1.2元,亩成本约2000元,每亩纯利约6400元。7.25万亩带动了1.45万户5.8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安顺山多地少,石漠化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可用耕地面积不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如此条件下,必须结合气候、降水、海拔、区位等资源禀赋选产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突破和转变。
大葱不是个例。
安顺市普定县原不产兔。农业部门组织专班调查发现,四川、重庆市场作为我国最大的肉兔消费市场,每年夏季那几个月最高气温超过35℃,不利于肉兔配种,产仔量大幅下降。而全国最大肉兔生产地山东、河北等地距四川、重庆近2000公里,运输成本又偏高。安顺却占尽天时地利。夏季气温凉爽,距四川、重庆又只有400余公里,用“小兔子”实现产业的大突破,安顺势在必得。
这样,普定县大力发展起肉兔产业,全年共养殖肉兔167.2万只,销售额达6012万元,带动2000余户7000余人,人均增收2100元。
农产品多了,为了让它们在市场不“撞衫”少“撞衫”,安顺市在产品细分上,下“绣花功夫”。
全国最大的辣椒产地在贵州,最大的交易市场在贵州遵义。在遵义以红椒为主的情况下,安顺围绕市场需求,避开别人长处进行差异化的有限发展辣椒产业,积极引导线椒为主的种植。今年,共种植辣椒22.11万亩,产值 79599万元,覆盖40个乡镇30个贫困村,带动3.5万人,人均增收3000元。另外,利用青岛在安顺投资企业红星化工的市场、科技优势发展工业辣椒,萃取工业辣椒素,目前在镇宁发展工业辣椒8918.3亩,涉及12个个乡镇。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只有围绕需求侧做文章,才能确保安顺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为此,安顺立足目标市场、目标人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安顺种养殖习惯和现有资源,确定适宜品种,做强做大地方特色产业。
安顺是贵州的传统茶叶产区。根据东部帮扶城市青岛市每年90%的茶叶需从外地购进,内蒙古、西北地区的奶油茶有奶有油而无茶等情况,安顺结合市场需求选产品,决定“安顺茶向北行”。
根据需求,对山东半岛和青岛市场,主推“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板栗香”的安顺绿茶;对内蒙古、西北市场,主推“原生态、无污染、清肠道”的生态黑茶。通过政府补贴企业部分资金、企业为主和当地茶商代销等方式,目前已在青岛及山东半岛开设茶叶专卖店12个,销到青岛地区茶叶603吨,销售收入近6380万元。在内蒙开设生态黑茶批零兼营总店1家,已销售黑茶10余吨,销售产值100多万元,此外,通过内蒙古市场还打开了青海、甘肃、陕西等西北市场和部分俄罗斯市场。
安顺市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熊元说,近年来安顺调减高杆低效作物,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当前市场需求来选择高效经济作物的品种,将适合自己的产业“拿来”发展,拿订单定规模,以需求促供给,做品牌扩效应,确保“种得出”“卖得去”“价格好”,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成效显著,传统农业正向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转变,有力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进程。
2018年前三季度,安顺市一产增加值108亿元,增速6.8%,全省排位第三,畜牧业产值占一产比重继续保持全省领先。预计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5亿元,增速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78元,增速10.3%。一年来,共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63.72万亩,占省下达任务35万亩的182%,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12.32万户44.19万人测算,实现户均增收5682.76元,人均增收1584.33元。
目前,安顺农业还存在产业选择和市场定位不精准、企业引进和培育有难度、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需加强,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不充分等问题。下一步,将以全市98个500亩以上农业坝区为主战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区,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全市39个省级、83个乡级农业园区为平台和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努力让特色农业保险全覆盖,切实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责任编辑: 黄勇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