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 脱贫攻坚铺就小康路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贫困群众满怀希望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
2011年至今年10月,全市共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7亿元,青岛对口帮扶资金1.22亿元,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2011年到2014年,安顺市共计减少贫困人口30.8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9%下降到17.72%,2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26元增加到6671元,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33元增加到5985元。截至今年11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5.92万户,43.83万人。
曾是省级二类贫困村的镇宁自治县大山镇大寨村,如今大变样。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过去脏乱差的小村寨,成为了安顺市乡村旅游大热门。村民吴洪友家的7亩草莓每到采摘季节,游人如织,开摘20天,每公斤15元,收入超过1.5万元。吴洪友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到村里游玩的人多了,哪样都好卖!”
2011年,安顺市移民局周齐兵被派到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莲花村驻村,一次次被群众挽留下来,现在当了村“第一书记”,四年来,莲花村通过帮扶单位帮扶,驻村干部抓落实,整合项目资金达7238万元,带动村民发展李子2600亩,火龙果4000亩,人均2.5亩。
“当时村里山高坡陡路不通,全村祖孙三代人守着荒坡,种一年庄稼只够吃半年,大家都过着穷日子。”回想起两年前,紫云自治县达帮乡关坪村“第一书记”陆奎洪还记忆犹新。两年时间,陆奎洪和扶贫工作组其他同志协调项目、资金不仅帮村里改善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带领群众开发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紫葡萄600多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紫葡萄预计产量8000斤,可实现人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
扶贫贵在精准,措施重在落实,安顺把攻坚脱贫任务钉在具体的单位和人上,定时间、定目标,不脱贫不脱钩。2013年开始,安顺市委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村同步小康“四千工程”,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联系全市1007个村,一对一挂钩开展同步小康帮扶。2015年5月,安顺市委遵照中央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的新部署,又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员中重新调整1007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全市1007个村每个村不仅有了帮村书记,还有了驻村“第一书记”,“双书记”全覆盖安顺全市农村,形成特色党建品牌。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安顺累计投入资金36.98亿元,升级改造“路、水、房、电、讯、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至2015年,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41亿元,集中打造核桃、中药材、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脱毒马铃薯、油茶、茶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526元增加到2014年的6671元。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贫困群众满怀希望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
2011年至今年10月,全市共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7亿元,青岛对口帮扶资金1.22亿元,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2011年到2014年,安顺市共计减少贫困人口30.8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9%下降到17.72%,2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26元增加到6671元,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33元增加到5985元。截至今年11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5.92万户,43.83万人。
曾是省级二类贫困村的镇宁自治县大山镇大寨村,如今大变样。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过去脏乱差的小村寨,成为了安顺市乡村旅游大热门。村民吴洪友家的7亩草莓每到采摘季节,游人如织,开摘20天,每公斤15元,收入超过1.5万元。吴洪友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到村里游玩的人多了,哪样都好卖!”
2011年,安顺市移民局周齐兵被派到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莲花村驻村,一次次被群众挽留下来,现在当了村“第一书记”,四年来,莲花村通过帮扶单位帮扶,驻村干部抓落实,整合项目资金达7238万元,带动村民发展李子2600亩,火龙果4000亩,人均2.5亩。
“当时村里山高坡陡路不通,全村祖孙三代人守着荒坡,种一年庄稼只够吃半年,大家都过着穷日子。”回想起两年前,紫云自治县达帮乡关坪村“第一书记”陆奎洪还记忆犹新。两年时间,陆奎洪和扶贫工作组其他同志协调项目、资金不仅帮村里改善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带领群众开发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紫葡萄600多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紫葡萄预计产量8000斤,可实现人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
扶贫贵在精准,措施重在落实,安顺把攻坚脱贫任务钉在具体的单位和人上,定时间、定目标,不脱贫不脱钩。2013年开始,安顺市委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村同步小康“四千工程”,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联系全市1007个村,一对一挂钩开展同步小康帮扶。2015年5月,安顺市委遵照中央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的新部署,又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员中重新调整1007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全市1007个村每个村不仅有了帮村书记,还有了驻村“第一书记”,“双书记”全覆盖安顺全市农村,形成特色党建品牌。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安顺累计投入资金36.98亿元,升级改造“路、水、房、电、讯、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至2015年,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41亿元,集中打造核桃、中药材、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脱毒马铃薯、油茶、茶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526元增加到2014年的66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