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舫与 褐木庐藏书楼

06.07.2015  15:07

近日,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的新书《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出版,引起了人们对宋家家世的关注。宋家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宋以朗的爷爷宋春舫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藏书家,当年大名鼎鼎的青岛褐木庐藏书楼就是他的私人图书馆。

宋春舫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一富裕家庭,1910 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圣约翰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当年江浙一带的富商子弟几乎都在此就读,当时全校英文第一名是宋子文,而中文第一名就是宋春舫,人称“两宋”。后来宋春舫去欧洲留学,先后在法国巴黎和瑞士读书。此间宋春舫爱上了西洋戏剧,据宋以朗介绍,那个年代去剧院看戏,西方人都是衣冠楚楚,于是宋春舫每晚都穿上晚礼服,乘坐自己的马车去看戏。

读书看戏之余,宋春舫还千方百计搜集西方戏剧书籍和资料,当时正值欧战期间,许多西方人迫于生计变卖家当,其中就有不少经典著作。宋春舫趁机购买了数千本与戏剧有关的书籍,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和易卜生等大师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筹建“褐木庐”藏书楼打下了坚实基础。宋春舫1916年回国,先后在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传播戏剧理论,他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把国外戏剧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他对欧洲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如表现派、象征派、未来派以及小剧场戏剧运动都曾作过卓有远见的介绍和评价。在中国话剧百年长河中,宋春舫的名字绝对不能被遗忘,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思想,中国话剧也就失去了灵魂。

1924年,宋春舫堕马伤肺,后来又患上了肺结核病。在当时,肺结核是不治之症,需在环境优雅之所静养,宋春舫遂辞去教职到青岛疗养。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将平生搜集的戏剧典籍囊括其中,据说“褐木庐”三个字就是西方几个戏剧家的首字母的音译,“”为高乃依,“”为莫里哀,“”为拉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对戏剧的痴心和挚爱。据1932年编就的《褐木庐藏剧目》统计,“褐木庐”藏书近万册,包括表演术、伶人回忆、舞台建筑、戏剧史等诸多种类,书籍来源遍及世界各地,许多在国外不易见到的珍本,在“褐木庐”都能找到。

宋春舫十分珍爱自己的藏书,他专门为图书馆设计了褐木庐藏书票,画面上书“褐木庐”三字,下面是一打开的竖排本书,中间CB二个字母,寓为爱书,下面是一只墨水瓶与两支交叉的羽管

笔,再下是藏书编号。藏书票在我国流行始于1930年代,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如鲁迅、叶灵凤、郁达夫等人都曾制作过藏书票,但其中的代表作当属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票。另据学者陈子善考证,宋春舫应该是最早创作并使用藏书票的中国作家,这个说法也得到其后人的认同。

对于宋春舫的藏书楼,许多文人雅士都推崇备至,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一直收藏中外戏剧史料和莎士比亚研究资料,他也一直以此自矜,但看过褐木庐后却为宋春舫的收藏深深折服,后来他在《书房》一文中羡慕地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框里,框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店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宋春舫于1938年英年早逝,他所珍藏的图书大部分被北京图书馆收藏,其余散落民间。宋春舫身后寂寞,一代大家就这样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