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遗体处理成难题 市民期待政府开辟“通道”

04.07.2014  15:13

  对于很多喜爱宠物的人来说,宠物是他们的伙伴,但在宠物离世之后,宠物遗体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难题——

  “陪伴自己这么久的小狗走了,真的就像亲人离开了一样。”从黔灵宠物医院走出来,李华丽女士愁容满面地抱着她的宝贝,一条德国牧羊犬。“陪伴我三年了,我要给她安排一个好归宿,找家好的殡仪火化场,安排她的后事。”李华丽说。

  然而,让李华丽更加伤心的是,在贵阳,找不到可以火化宠物的地方。贵阳市犬业协会负责人介绍,宠物遗体处理当前在贵阳还是空白状态,没有专业处理宠物遗体的机构。

  宠物遗体到底该如何处理才安全?贵阳市的宠物遗体处理市场为何一片空白?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

  主人: 宠物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后事

  对于饲养宠物的家庭,宠物不只是动物,更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像李华丽女士一样,一旦陪伴多年的宠物去世,陷入悲痛之余,也希望能亲自送心爱的宝贝最后一程。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贵阳,宠物遗体专业处理对养宠物的家庭来说,还是一个新鲜词汇。“找个郊外,或者荒山野岭,挖个坑,悄悄地埋了就算了。”养宠时间超过16年,养过4条宠物狗的王超说,他前三条宠物狗的遗体处理方式都是一样,自己找地方挖坑掩埋。

  王超说,“第一只宠物狗Belly死的时候,还是2002年。当时非常想让Belly能有个正式的后事,于是到处找医院,找殡仪馆,找火化场,但最后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处理。”王超说,最后自己悄悄地把Belly掩埋了;后来两只宠物狗死了之后,王超同样只能自己将宠物掩埋。

  据贵阳市犬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在贵阳,每年宠物死亡的数量大概有1200至1500条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对于完全缺乏宠物遗体处理专业机构的贵阳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很突出。”贵阳市犬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宠物市场的发展、宠物遗体私自处理带来的危害,将会成为我们难以回避的话题。

  专家: 处理方式不正确会造成环境污染

  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贵阳,对于动物死后怎么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没有专门的实施细则。从事兽医工作多年的黄草芒医师介绍,动物死后的“无害化”处理,一般有两个措施,那就是深埋和焚烧。如果能将宠物尸体火化,之后再埋葬,这样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但是从目前贵阳的情况来看,没有对宠物进行火化的专业地点,因此目前宠物主人面对宠物离世时的正确处理方式只有深埋一种了。”黄草芒说,深埋地点应该在偏远处,掩埋至距地面2米深的地方或者更深,同时距离泉、河、井至少50米之外;在坑里宠物尸体周围再铺一层生石灰。

  黄医生不建议私自将宠物焚烧,一般焚烧是指对宠物尸体进行专门的燃烧处理,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避免传染病毒。“一般情况下私自焚烧达不到专业焚烧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

  此外,针对部分因病离世的宠物,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对这类宠物遗体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处理方式。“除了上面讲到的撒石灰,最好是对宠物遗体进行医药处理。”该负责人讲道,私自处理不干净的话,很可能导致遗体携带可传染疾病,进而危害环境,或传染人畜。

  建议: 亟需建立专业火化机构和场所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在英国,宠物火化场的数量超过了300家;在日本,甚至还有专为宠物服务的寺庙;在香港地区,如果宠物主人违规乱扔乱埋宠物尸体,最高会受到2.5万港元和入狱6个月的处罚。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宠物火化业务已然兴起,均已建立了宠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机构。

  黄草芒医师说,北京顽皮、上海浦东等几家成规模的宠物医院,已经在宠物遗体处理方面做出一些成绩了。“而贵阳目前成规模的宠物医院只有20余家,远低于北京上海,相比成都、重庆的宠物市场来说,也差了一大截。” 黄草芒分析,市场不够大,是贵阳市宠物遗体处理存在空白的原因之一。

  贵阳宁济宠物医院的肖医师则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宠物遗体处理的价格较高,也让很多宠物医院和宠物主人感觉这一行业难以发展,“一般情况,初期火化宠物遗体价格在4000元左右;再加上后期的管理费用,总共费用需要近万元,这样高的价格让很多人难接受。”肖医生说。

  “很早以前我就筹划过申建宠物火化机构,依据北京、上海的先例,建立宠物遗体处理机构需要向民政、城管、执法、疾控中心等七八个部门申请,但目前在贵阳,还没有办理这类业务的相关规定,计划最终胎死腹中。但依照当前我市宠物市场的发展形势,宠物遗体处理迫切需要专业的火化机构和场所。”黄草芒说。

  黄草芒建议,对于宠物遗体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尽快的出台,以促进我市宠物遗体处理机构的顺利诞生,从而填补这一空白。

  “但就当前贵阳市宠物市场和行业监管来看,要想做到宠物遗体专业、科学、规模化,对贵阳市相关部门和行业来说,还任重而道远。”肖医生说,“或许北京、上海的相关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本报记者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