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留学生: 适应新生活,不忘初心
走进留学生公寓
走进位于附8栋的留学生公寓,记者看到了有密码锁的单元门,到了门口,一个外国男孩打开大门并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去。安全起见,学校规定留学生公寓单元门必须落锁。
一个单元3层寝室,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的11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就住在这里。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从2015年10月开始,他们陆续来到贵阳学院。
从排名最高的学校毕业的他,选择来中国修国际学位
为记者开门的男孩叫Sayed Mohammed Azizur Raman,中文名是苏致,孟加拉国人。
“我已经从我的国家里排名最高的大学毕业了,在我学生生涯的最初,我就有一种雄心,想要在一所国外的大学里获取一个国外学位。”苏致很少说话,喜欢默默观察别人,但是记者在通过即时聊天软件和他沟通时,他展现了另一个自己。“我深信中国有很多提供世界课程和学位的大学,这使我印象深刻,也是我选择中国作为我下一个学位攻读之地的原因。我坚信我的梦想会在这里实现。”
苏致告诉记者,完成在贵阳学院的学习后,他打算回到家乡,在大学做一名老师,通过讲座、文章和演讲与学生们分享他积累的所有知识。“当然,我还会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分享这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美丽中国,它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果有可能,她想留在中国
Jessica 20岁,来自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一个由3个女孩和1个男孩组成的大家庭,她喜欢足球、攀岩。因为脚踝受伤,她暂时不便行动,需要疗养,但这也无法拘束她活泼开朗的天性。Jessica说,“我知道贵阳学院有一块很棒的足球场,在我的国家,我是个足球守门员,因为脚受伤做了手术,所以暂时不能踢球了,可能寒假结束后才能恢复。”
在老师教汉语时她会积极努力地发音,上中国文化体验课包饺子时她全程参与其中。遇到好玩的事情,她也会拍照发到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有趣经历。Jessica表示,如果有可能,她想留在中国并安顿下来;如果学成回国,她会在尝试翻译工作的同时创业。
(左为Jessica,右为来自赞比亚的Musole)
她过了汉语四级,准备考汉语五级
和Moggy聊天格外通畅,因为她的中文很流利,普通话也非常标准,她已经过了汉语四级,随手拿起一张商品说明书,也可以朗读大部分文字。
Moggy是一个蒙古女孩,中文名叫木和那桑。在和她的攀谈中,记者得知,她已经来中国四年了,前三年在上海求学。谈到来贵阳学院的感受,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很舒服,“大家都对我很热情,很照顾我。”
据悉,留学生中有2名过了汉语四级,其他人的中文都是零基础。木和那桑告诉记者,“完成语言课程的学习后,我想申请研究生学位,但在那之前,我必须通过汉语五级,所以我需要更努力才行。我还要学会计,学成之后再回国。”
(左为木和那桑,右为 来自匈牙利的 诗博艺)
留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贵阳的冬天真的太冷了!”
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这样告诉记者。除了来自匈牙利的诗博艺和来自蒙古的木和那桑、涂小星、韩乐儿,其他留学生的家乡基本都在赤道附近,所以很不适应贵阳寒冷的冬天。尽管诗博艺在相似的气候环境下长大,他还是因为这里没有暖气而感冒了。为了抵抗严寒,留学生们都揣着暖手宝,穿着厚衣服,这些都是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
(从左至右:Jessica、Jane、 Moggy 、 Musole 、Amka(中文名韩乐儿))
贵阳学院的食堂恐怕是最有可能偶遇留学生的地方了,除了在食堂吃,他们也会买蛋包洋芋之类的小吃。鸡蛋、鸡肉和米饭是他们的最爱。蒙古留学生可以吃一点辣,但对非洲留学生来说这里的食物太辣了。虽然暂时还不能接受,留学生们也都努力尝试了贵州特色的折耳根和霉豆腐。在调料方面,韩乐儿不太喜欢醋,而Jessica喜欢放香油。最受好评的是留学生们在中国文化体验课上亲手包的水饺,顷刻之间一扫而光。
周末,一些留学生在寝室呆着,Musole和远在赞比亚的妈妈视频聊天;来自蒙古的涂小星和她的室友在寝室看电影。一些留学生选择到学校外边去,来自坦桑尼亚的Jane会离开学校,到市中心看看高楼大厦和商店;Jessica和诗博艺去了酒吧,认识更多外国人;汉堡王、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也是他们的必去之处,“因为这些地方让我想到了家。”Musole说。
寒假快到了,还有新学期
记者采访了留学生班的任课教师李金黛老师,她表示:学生们上课的情况很好,大家都很用功。上了两个多月的课之后,大家的日常表达都很好,有了很大的进步,平时上课的时候气氛也很愉快。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在上语言课程时用到的卡片)
留学生班的班主任赵莹莹老师向留学生们分发了问卷,询问关于寒假期间留学生们的想法——回家、去旅游或者是呆在学校。Jessica向记者透露,圣诞节期间,她的家人会来中国游玩;而木和那桑表示,她就呆在学校,不去别的地方。
据悉,汉语言文学班的留学生将在贵阳学院学习到2016年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