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小区垃圾分类达标挂牌成摆设 尚无撤牌发生

28.03.2015  06:19

红庙北里是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但小区的垃圾桶内仍堆放着没有分类的各种垃圾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观察动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刚挂上,不远处垃圾桶仍旧各种垃圾乱扔乱放。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数个小区发现,居民在投递垃圾前不分类、垃圾桶里混杂各种垃圾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网上的曝光内容来看,几乎每天都能发现一些达标小区没有按规定摆放垃圾分类公示牌、垃圾桶满冒、垃圾暴露在地上、厨余垃圾分类效果差等问题。

对此,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每天都会有第三方机构对达标小区进行实地暗查暗访,发现问题后会责令限期整改。不过,目前还没有一个小区撤过牌子。

现场

垃圾分类”刚挂牌 垃圾桶里又“混搭

家住红庙北里的贾女士最近出门扔垃圾时,发现自家小区多了一块“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而在牌子不远处就放着三四个垃圾桶,打开厨余垃圾桶盖,看到的却是废纸、饮料瓶、牛奶包装、塑料餐盒和食物残渣的混合体。

贾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小区里垃圾桶确实多,也标着“可回收垃圾”、“其余垃圾”、“厨余垃圾”等标志,但是包括她在内的街坊邻里,平时几乎没人按标志来分别投递垃圾,“像这样的老小区里,老人不太懂分类这事,年轻人也没有要分类的意思,大家都是随便扔。

像这样悬挂着“分类达标”的小区不止红庙北里一处,北青报记者在东三环呼家楼地铁出口的紫荆豪庭同样看到了这样一块“达标小区”牌,上面除了编号外,还印有街道和区里的监督电话。现场有老人对小区垃圾清理情况不满意,“经常能看见桶外淤了不少垃圾,什么都有。垃圾桶边上特别脏,夏天苍蝇都围着转。昨天还有人把一个厕所马桶直接扔在那儿。

在丰台区一个挂着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标识的社区里,每个单元门口,都摆着三个一米多高的垃圾桶。按照宣传墙的分类指示,一个绿桶、两个灰桶分别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但走近一看,桶里大大小小的垃圾袋,杂乱地码在一起。而在小区入口不远处,停了一辆载着8个绿色厨余垃圾桶的小型电瓶车,正等待着环卫工人的清运处理,车里并无工作人员。“是听过垃圾分类啊,但家里带出来都是一整袋,自个儿也没细分。”下楼来扔垃圾的一位大叔这样说。

家住东城区崇外大街的田阿姨,现在某居委会工作,她向北青报记者分析了垃圾分类失败的原因,“每天都有拾荒者来翻捡垃圾中的纸板、饮料瓶等,图省事把这个桶的垃圾翻出来,留下有价值的,剩余的就手扔进另一个桶,即使原先分好类的垃圾,也全乱了。

文/本报记者 刘旭 林艳

调查

乱扔”没法拒绝 多靠二次分拣

北青报记者致电了红庙北里所在的八里庄街道,问起“达标小区”一事,该科长承认“达标小区里的住户未必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乱扔的情况也没法杜绝。实际情况更多地是依靠专业环保公司二次分拣和运输。

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是哪里来的?记者了解到,2010年,市市政市容委印发了《北京市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要从小区的垃圾分类硬件设备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评分。

按照规定,达标小区的硬件包括分类垃圾桶的种类、颜色、规格等符合全市统一要求。小区也要配备分类收集垃圾的工具,比如厨余垃圾收集车辆按照每600户配置一辆电瓶车,或每300户配置一辆电动三轮车。其他垃圾也有相应的车辆配备标准。

在运行管理方面,小区管理人员要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居民知晓并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每天都要回收清理垃圾,委托有资质单位提供分类运输服务。另外还包括设定专人管理、制定管理制度等。

2009年本市率先在朝阳区麦子店、团结湖、劲松三个街道和黑庄户乡、小红门乡的居民小区试点垃圾分类,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截至去年底,本市已建成3365个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占到城镇地区居住小区总数的70%,到今年底计划达到80%。

抽查显示:15个挂“达标牌”小区7个有问题

然而评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后,如果再次出现垃圾随意丢弃、分类不合格的情况怎么办? 北青报记者从市市政市容委获悉,本市基本上每天都会对达标小区进行抽查,有第三方机构将会实地暗查暗访,实地考评的分数占到总分的80%。每个月都会对居民小区及区县进行达标考核,在考核验收中未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仍在混合收集、混合运输和混合处理的居民小区,会责令限期整改。

根据规定,日检查中发现较为突出的问题,由市垃圾渣土管理处下发督办单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复查结果纳入当月考评结果。对于长时间未整改突出问题或整改不符合标准的,由市市政市容委向各区县及地区行业主管部门下发问题通报,抄送区县政府,并定期组织召开分析通报会。日常实地抽查工作由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负责,检查结果会在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网上通报。

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登录网站后发现,通报内容已更新至3月26日。当天,抽查人员对东城区、石景山区和燕山地区的15个居民小区进行了检查,并以文字配照片的方式曝光检查出的问题。其中7个小区检查出了问题,比如北极阁三条26号、外交部街33号和永东北小区的厨余垃圾分类效果差,雅宝公寓的垃圾分类标识不符合标准,新开路胡同80号没有垃圾分类标识,星城第三社区、星城第四社区出现容器破损的现象。另外8个小区检查当日垃圾分类运行情况优良。文/本报记者 王斌

对话

目前没有一个小区撤过“达标”牌子

对话人:市市政市容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 张红缨

北青报:没有按规定完成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会处罚吗?“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是否出现过被撤掉的情况?

张红缨:挂牌子的目的是让市民知晓自己所在的小区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在提示的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牌子上写着电话,如果发现小区在垃圾分类上存在问题,可以向责任部门投诉。个别区县此前对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挂牌小区进行过处罚,但是发现效果不好。处罚会打击小区的积极性,产生“还不如不做”的误解,对下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造成影响。毕竟现在不是所有小区都进行了垃圾分类试点,对于有意愿试点的小区,应该以鼓励为主,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全市已建成3365个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目前还没有发现超过三个月没有完成整改的现象,因此也没有撤过牌子。

北青报:在居民小区推广垃圾分类有什么难点?

张红缨:垃圾分类需要人人每天参与,这是最难管理的地方。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的个人努力及周围人的督促,对于社区来说,现在小区的保洁工作也不统一,有的是归环卫部门负责,也有的是小区物业聘请的保洁人员,如果更换了保洁人员甚至换物业了,都会对分类垃圾回收工作造成影响。

文/本报记者 王斌

观点

政府配套缺乏持久性 市民习惯难养成

一份由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2011年针对北京垃圾分类小区的实地调研报告《2011北京市垃圾真实履历报告》中显示,“仅有4.4%的社区做到了居民按标准分类投放。而有41.1%的社区,居民投放垃圾的情况并未发生改变。有50%的社区,尽管已有部分居民进行了分类投放,但另一部分居民仍然混合投放。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说,生活垃圾单靠居民的自愿分类,而且政府配套缺乏持久性,往往最后垃圾分类只能“见光死”,“我们在这几年的调研走访时发现,垃圾处理目前90%以上的费用都用在收运和处理垃圾环节上,但对于市民习惯的养成并没太多重视,一说起环保宣传,便是横幅、海报、垃圾桶。收效并不乐观。

在一次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环卫工骑着三轮车运来了周边的混合垃圾,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所有都进了厨余垃圾压缩设备。”张伯驹说。

对于如何提高小区居民的分类热情,张伯驹提出了“小区按量收取费用”的办法。居民分类工作做得好,可以少花钱。垃圾减量不仅减少了垃圾分类后续工作,而且还会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前端分类。

文/本报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