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农家书屋”

15.02.2015  20:10

小山村的“农家书屋

沈成菊、杨焱彬

    贵阳市白云区蓬莱村平山组的一个农家小院,门楣上挂着“教育世家”“蓬莱书院”两个牌子,引起游客注意,院门口一株40多年的桂花树,在早春午后的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

    在书院一楼200多平方米的3间房里,摆放着3面墙的书以及一些字画。“我这个书院目前有5000余册书,其中有自家上一辈传下来的,也有不少是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蓬莱村原党支部书记、70岁的刘深灵一边整理着贵州大学捐赠的图书,一边告诉记者。

    “自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就在想还能为乡邻们做点什么,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个人开办书院的报道,就产生了开办书院的想法。”刘深林说,“这样一来,既方便了村民阅读图书,我自己也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书院里的图书,按历史类、科技类、政经类、少儿类、教育类等有序摆放,对祖辈传承下来的800多册明清古书,刘深灵打算专门买一个玻璃陈列柜陈列。“因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古书的保护。”刘深灵说,“如今,这些年代久远的书籍,有些书页已经粘连在一起,轻轻一碰,边角就开始碎落。

    “根据学校老师的布置和要求,我发现书院里有不少恰恰是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书籍,放寒假有空闲,我就去书院借来阅读。鲁迅小说集《彷徨》和《呐喊》里的不少名篇,是我心中的最爱。

    正在念初中的张娅娅说:“有时候,外村同学来家里玩,我也带他们到书院里去转一转,他们非常羡慕我们村有这样一个书院。

    48岁的村民张长华,多年前外出打工因伤致残,其后卧床不能下地行走。因此,他经常让女儿去书院帮他借书。“老支书对人态度和蔼,有什么好看的书都给我留着。”张长华说,“因为打工受伤吃过亏,现在特别喜欢看法律类的书。多学些法律知识总是有好处的,将来可以帮助外出打工的村民”。

    “蓬莱村被规划为‘现代农业展示园’后,村民学科技的积极性更高了,来书院借阅有关种养殖技术图书的人也多起来。”刘深林说,“为适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我们家还办起了‘农家乐’,大女儿负责内外打理,我负责管理书院。

    “有了‘农家乐’,既增加了收入又可补贴家用,还可买回一些新书。”刘深林的大女儿刘毓兰说。

    2015年春节期间,蓬莱村将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刘深林说,“我打算邀请一些专家到书院开办讲座,为外出务工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新华网贵州频道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