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严防火灾保护“茅草房”
“天干地燥,小心火烛”“孩子不要玩打火机”……
不论白天黑夜,在高兴村总是回荡着小喇叭传出的顺口溜,这是当地苗族村民防火的“土办法”——“喊寨”。“喊寨”的人随身携带小喇叭,每天在村中开展安全巡查的同时,提醒村民注意防火。
高兴村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的崇山峻岭中,这里散落着一座座土墙茅草房,里面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裔支系,他们被称为“箐苗”,共2007人。
1998年10月31日,中国与挪威合作,在高兴村建起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
村民熊光富说:“自从生态博物馆开馆后,来参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都会在村里民居前留影,村民们意识到保护这些茅草房的重要性。”
“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如果发生火灾,村委会与寨老商议后对火灾责任人进行处罚,火灾责任人要购买米酒,每家送一斤,送酒时要做检讨,还要‘喊寨’一个月。”村民熊光军说。
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民居,专门为村民建设了砖木结构的新房,目前大部分居民搬迁入了新居,茅草房作为特色文化保留下来。
“在村子附近烧灰积肥都是不允许的。”村民杨加强说。
村子最高处设有一个观察哨,村里每天安排人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看到浓烟和其他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村里还规定,居所周围100米以内不能堆放柴火、干稻草、牛饲料等。
“大家都十分珍惜这里的一切,自觉地保护着,尤其注重民居防火。”梭戛乡副乡长李德才介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世居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大部分民族的传统居所为木质结构,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也存在着较大的火灾隐患。
据统计,贵州每年发生农村火灾超过200起,其中不少发生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村寨多数处在偏僻位置,发生火灾后,群众靠脸盆、水桶等工具扑救,当专业救援人员赶到时,几十甚至上百栋房屋往往已化为灰烬。
“一颗小小的火星,就可能导致‘火烧连营’”,贵州省六枝特区公安消防大队教导员龙游说。
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吴晏平则表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防范火灾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