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选拔赛在贵阳举行

22.01.2017  16:32

  词组记录。

  文/本报记者 刘姝 图/本报记者 邱凌峰

  6份“奇怪”的试卷,数百个“奇怪”的信息,谁在规定时间内记得最准确、最多,就能成为最后的冠军。

  1月21日,中国·贵州第二届记忆力锦标赛暨第26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选拔赛在贵阳举行。通过“随机词汇记忆”、“电话号码记忆”等6个项目的“脑力”比拼,在68位8至18周岁参赛者中,诞生了一批贵州的“最强大脑”。他们将有机会代表贵州,参加于今年12月举行的第26届世界脑力(记忆)锦标赛。

   ①比赛

  记忆时间10分钟

  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坐满了68个参赛选手;两名参赛选手中间,用一张座位牌隔开,刚好阻拦了彼此的视线。

  这里宛若某个学校正在举行的期末考试。68个参赛选手,全是8至18周岁的在校学生,他们埋着头在试卷上飞快书写着。

  10岁的林虹妗,就坐在赛场最后一排。比赛开始,记忆卷发到手里,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试卷上的信息,开始记忆60个虚拟历史事件。

  10分钟记忆时间结束,答题卡发下来;迅速填写完答题卡,几乎不到10分钟时间,她就放下笔。

  “其他真的想不起来了”,林虹妗告诉记者,她的答题卡上大部分都是空白:“我只记得十几个。

  这是林虹妗第一次参加记忆大赛,此前,她只接受过一同参加比赛、13岁的吴佳鸿几个小时的短暂指导。

  对她说,记忆力比赛太陌生,“跟学校的‘题目’完全不一样。”林虹妗说,“但还是蛮有意思的。

   ②内容

  虚拟事件 虚拟词汇

  记忆力比赛到底考什么?

  答案是:既考英语单词,也考历史事件,但这些题目,一点也不普通。

  比如:发生在3022年的这件事,“维特拉小镇全镇人喝5年发黄浑水”,比如在4478年发生的这件事,“养殖户为死鱼开‘追悼会’”,这都是“虚拟历史事件记忆卷”上的记忆内容。60个历史事件,对应60个年份,但每个都是虚拟的。

  再比如:“随机外文词汇记忆卷”,比赛的内容有200个外文词汇。但卷子上的“天鹅”,对应的英文是“dio”;“生气”一词,对应的英文是“xfen”;“手表”一词,对应的英文是“dadagou”……每一个词汇与真正的英语单词,毫无关联。

  即便选手平日历史知识再丰富、背过的单词再多,在这样的比赛面前,也毫无用武之地。但记忆卷上的内容,必须都在10分钟内记住。

  “越是毫无规律、不正常,才能考察出选手的真实记忆力。”比赛承办方、“元记忆”培训学校记忆培训师李缘一说。

  记忆培训师杨宏乾则告诉记者:“毕竟,比赛考察的是记忆力,不是知识。

   ③专访

  “最强大脑”谈记忆

  离比赛结束还有一分钟,13岁的祝阳还在答题卡上认真书写。偶尔见他紧锁眉毛,双手抱头苦苦回忆;直到几秒钟后,似乎记忆中的某个点被触动,他的表情才忽然放松开来,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又一个答案。

  当天的比赛中,他获得了青少年组的冠军。

  怎么记忆的?祝阳告诉记者,他有自己的“记忆编码”。比如说“虚拟历史事件记忆卷”中的一题,“6275年,梦幻机器人亮相世博会”。

  “62”谐音“牛蛙”,“75”谐音“西服”,祝阳就联想成:“牛蛙穿着西服参加世博会”,就把这题给记住了。

  祝阳告诉记者,半年前他开始接触记忆力培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比赛。

  跟祝阳相比,当天儿童组的冠军、12岁的黄泽云,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了。

  去年,在李缘一的带领下,他曾和三名贵州战友,闯入了第25届世界脑力(记忆)锦标赛中国赛区总决赛。

  黄泽云告诉记者,“今年参加选拔赛的选手,实力比去年更强。

  李缘一也有同感,“今年选手的整体水平相较去年有所提升,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不少‘种子选手’,相信贵州在今年世界锦标赛上,将发挥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