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在贵阳召开
新华网贵阳9月25日电(卢志佳)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贵州省社科院、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9月24日在贵阳召开。年会以“学术集刊与学术传播:从规范到e世界”为主题,来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社会科学院及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代表、集刊主编参会,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的学术传播与学术集刊规范化建设。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到会并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军致欢迎辞。
蔡昉在讲话中指出,近十多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非常迅猛,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研究成果质量和数量在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各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也在快速发展,学术评价和成果出版的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学术集刊在这些年有着长足的发展,目前CSSCI收录了145种集刊,但相比近两千种核心期刊而言,数量还是远远不足。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个是学术质量,一个是学术传播。
据悉,目前中国的英文发文量已经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与美国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但引用量仅排在全球第八。
蔡昉认为,出版社应进一步规范学术出版流程和技术,建立自己的对外出版平台,不但要把中文内容做好,也要把英语甚至多种语言的版本做好。要与国际上的第三方学术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了解这些机构的规则并探索合作。要通过学术传播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通过可控的渠道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左定超在会上建议,贵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考虑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等领域打造几个高水平的集刊。贵州省学术界要积极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勇敢地走出去,一方面要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要自信地向外界讲述贵州好故事、传递贵州好声音、传播贵州正能量、塑造贵州新形象。
据悉,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过去的四届集刊年会,专家学者们分别对学术集刊与学术发展、学术集刊与学术规范、学术集刊与学术评价、学术集刊与学术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共同以年会为平台,以集刊为载体,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向纵深发展,共同以学术质量、出版规范为抓手,以学术传播为手段,实现出版社和科研机构之间新型体制机制建设。
谢寿光说,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快速崛起,人文社会科学已经成为支持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引擎,社科文献出版社一直用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规划,努力为“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寿光介绍,社科文献出版社今年专门设立了集刊运营中心,作为集刊出版运营的管理和协调部门,并参照国际大型出版集团运作期刊的经验,确保集刊的独特性和发展空间。社科文献的集刊出版传播平台——“中国集刊网/数据库”也于今年进行了深入调整,调整后的数据库更加支持第三方学术搜索引擎。随着这几年的发展,社科文献已有超过170种集刊,其中11种为CSSCI来源集刊,多种集刊在知网和谷歌学术上的引用数据表现非常优异。
开幕式之后,大会公布了2016年度学术集刊评奖情况。《民国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获“特别荣誉奖”,《海洋史研究》、《当代日本中国研究》、《城市史研究》等13种集刊分获一、二、三等奖,《唐宋历史评论》等4种集刊荣获“优秀新创集刊奖”。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沈固朝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家王笛做了精彩的演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主编李庆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主编袁易明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主编龙宇晓在会上分享了编纂集刊的经验。参会专家学者也就学术集刊与学术传播为主题,从集刊的规范化建设、新媒体和学术传播以及集刊的编辑、出版技术及影响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度研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学术资源建设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上隆重举行。
据悉,2017年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华侨大学联合在福建厦门举办。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