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经”的现代念法——赤水发展山地经济路径观察
如何真正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且兼得不悖?
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东风,赤水市依托本地地貌特质、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质,提出围绕山地资源,旅游上山、竹业富山、富民兴山,变劣势为优势,专注地念起了“山字经”,走上了一条经济和生态共生兼顾的绿色发展之路。
旅游上山 36亿布局高山度假游
“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是赤水境内基本地貌,且分布极广,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发展空间无法施展,但生态良好,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赤水市认真研判、详细解读市情,活跃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山下没有发展空间,就往山上转移,提出“旅游上山”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综合体,决胜赤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主战场”。
该市葫市镇坐拥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资源,但集镇地处河谷陡坡地带,地质脆弱,开发空间有限。通过转换思路,实施“旅游上山”政策,签约恒信·森林21℃和云中·湖岸森邻2个国际养生度假区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定位于打造集生态、文化、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原生态国际典范养生度假区。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预计今年可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今年,赤水市坚持“两双抓、两不误、两促进”,实施周调度、月排名、季考核,快速推进文化旅游景区精品主战场建设,目前引进实施高山旅游度假项目11个,涉及总投资200多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6亿元。
竹业富山 300余家企业牵手10万竹农
“满山遍野竹沁山,遍地黄金从中来”这是赤水市竹业生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赤水市围绕竹业增收,竹业富民,竹业兴产,先后引进和发展了一大批以竹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建材、造纸、竹集成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生态食品”等涉及10多个领域250多个品种的产品,先后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2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金奖,竹资源利用率达到百分之90以上。
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涉及投资30亿元。本地龙头企业“红赤水”加快发展步伐,其绿色竹业食品终于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成为“省级林业农业产业化扶贫企业”。引进赤水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利用竹木废料,生产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平方米,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今年,全市竹业生产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产值预计30亿元以上,创造GDP占地区生产总值约30%。赤水市致力于实施以竹代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每年减少木材采伐50万立方米以上,竹林栽种面积达到128.3万亩,建立纸浆原料基地70万亩,笋材两用基地林3万亩,近10万竹农从中受惠,为了整合产、供、销市场环节,赤水市成功打造“全国循环经济试点”。
富民兴山 “十百千”工程致力立体增收
只要符合产业政策,什么价好就种什么,什么利高就养什么,什么赚钱干什么。赤水市围绕山地展开立体增收渠道的拓展。
通过打造“十百千”工程,发展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丰产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造100家标准化乡村旅舍,丰富群众致富渠道。出台小康建设“三下乡”政策,鼓励人才、技术、金融三大生产要素“下乡上山”,加快农村产业聚集。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紧贴成渝、黔中两大市场,鼓励养兔、竹鼠、山羊、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培育群众致富增收新增长点。
长征遗址丙安乡牢牢抓住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产业扶助政策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第三产业发展,新增乡村旅舍10家,增加床位76个,特色产业企业21家,个体工商户139家,仅“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群众人均增收150元以上。
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6761元,增长2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2188元,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