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倡俭倡孝之风在民间兴起
新华网太原4月14日电(记者于振海 梁晓飞 王学涛)当了12年村长的李廷文今年下了“铁腕反奢”的决心——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抵制大操大办,要将红白事上一桌饭菜降到10道以下。
李廷文所在的山西绛县西荆村攀比浪费之风由来已久。从前流行“六六”“八八”的说法,汤要甜、咸口味各三样,菜要四荤四素四海菜。2008年后,演变为“十五圆”,即“七碟八碗三大件,鸡鸭鱼肘任选三”。
“今年起,操办红白事‘九菜一汤’,不仅减轻了村民压力,还杜绝了浪费。”李廷文说,“村干部负责监督,个别有钱人想大办也不行。”
西荆村的变化并非个案。近日,记者在山西运城、吕梁、临汾等地采访发现,一批倡导勤俭节约的“村规民约”蔚然成风。
2014年,山西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多名省级领导干部落马,成全国之最。山西在保持反腐败、狠刹“四风”、落实“八项规定”高压态势以来,随着党风政风好转,社会风气也悄然生变,日趋向好。
山西多地开始重视德孝文化,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以鲜活榜样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在晋南,浮山县首次评选出“十佳道德模范”等称号;在晋中,昔阳县连续两年评选“昔阳好人”;在晋西北,繁峙县首次拿出10万元,重奖10名“繁峙好人”。
“过去表彰的都是厂矿老板,今年第一次表彰道德模范。”刚被评为“交城县2014年度社会道德模范”的任红生说,这次“不同寻常”的表彰,让他看到社会风气向传统道德中的人性美转变。
“孝,德之本。”位于山西南部的盐湖区,正是舜帝德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当地在农村和社区建设“德孝文化苑”已达180多家,激发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五曹村花园式的“德孝文化苑”,村里孤寡老人每天花3元钱,就能在此吃饭、休息、健身、娱乐,告别过去“蹲街头、靠墙头、晒日头”的养老窘境。
“把村里老人集中起来统一代养,不仅能解决老人吃饭和文化生活问题,还能引领越来越多的村民爱老、敬老,形成社会风尚的大转变。”五曹村村支书黄学军说,两年来,每年都有爱心人士、厂矿青年捐款,理发馆免费为老人理发,更有村民送菜、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