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农民30年的记者梦
张希才历年来投稿见报剪集29本,厚度有71公分。李雪 摄
张希才不会电脑,稿子先在本子写好,然后才拿去打印店打印。李雪 摄
张希才从家出来出去采访。李雪 摄
张希才获得的新闻表彰证书。李雪 摄
张希才在村民家采访。李雪 摄
中新网贵州频道(通讯员 徐丰山 李雪)张希才,1939年生,苗族,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人。解放前幼时父亲被抓壮丁一去不复返,姐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熬到解放,1953年国内开展扫盲运动时,13岁的张希才上了一个星期的夜校,是个没有进过正式校门地地道道的苗族农民。
进入八十年代,四十余岁的张希才开始劳作之余一字一句刻苦学习,经过三十载艰辛积累,以其接地气、原生态的视角和手法诉说农村农事,传播现代科技文化,所在十里八乡苗族同胞喜读爱读,熟悉他的苗族同胞都叫他“草鞋记者”,名闻雷山苗乡。截至2013年底,张希才采写稿件6010余篇,被《人民日报》、《贵州日报》、《黔东南日报》,中央、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3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5753篇,用稿率达95.6%。平均1.2天一篇。同时,他发表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金黔在线等省内外多家媒体网络的新闻稿件不计其数,受到《贵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表彰并被聘为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获得荣誉证书25本。2014年2月,经中共雷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推荐,苗族农民“草鞋记者”张希才被列为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候选人。
“现在好多了,以前去到县里宣传部上报稿子往返40多公里要走3个多小时,每月草鞋要磨坏好几双,如今穿上胶鞋了,为了支持我县长还送我一台相机呐。” 张希才说道。2005年3月10日,《贵州日报》7版读者天地栏目一篇题为《黄里村40万公斤折耳根寻销路》报道引来山野菜老板到黄里村收购折耳根,解决了当地农民找不到销路的困境。《治穷致富的领头人》、《杨金文夫妇跨乡种烤烟走上致富路》、《雷公山下党旗艳》、《山村的变化,全靠党支部》、《魔芋栽培关键在技术》、《沼气点亮旅游村》、《治穷致富的领头人》等等报道屡屡刊发。当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叠加在一个农村已过古稀之年75岁苗族老人身上时,张希才带给人们由衷的尊崇、钦佩与感动。
有梦的人生才有希望。张希才还担负着家里3亩责任田和2.5亩茶叶耕作。“只要我还跑得动我就不会停笔,继续写,把惠农政策、科技知识第一时间传递给乡亲,帮助同胞们早日同步小康,就是我追求的‘记者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