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

23.03.2015  20:16

产城融合展新颜 园林美景映眼帘

——岑巩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23日电 岑巩县城市建设项目新思大道黄弓大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吊车耸立,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奋臂挥汗,一片紧张忙碌的沸腾景象。

    “突出生态理念、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围绕总体思路和要求,岑巩县的城市建设蓝图已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徜徉在文化广场、河滨公园、休闲广场、思州石砚文化街……一处处色调清新柔美、富有思州特色的雕塑、建筑展现在眼前。城中水、水中城,交相辉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生动迷人。

     科学规划勾勒城市蓝图

    欲造大城,先有蓝图。近年来,岑巩县党委、政府依托资源、区位和环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产业支撑、建管并重的城市建设理念,按照“以城促产、以产带城、产城融合”的思路。邀请专家实地“把脉”,以“水墨思州•砚香岑巩”为城市形象标签进行规划设计,确立了纵横交错的城市路网建设目标,使城区路网四通八达。

    同时,积极完善城镇规划布局,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让新思大道、文化广场、河滨景观等重点项目规划跃然纸上,城北新区3.3公里60米宽大道、黔东综合物流园、职中、体育场、二农贸市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规划,搭建了城市产城互动的良好平台。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让我们的城镇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在黄弓大桥施工现场,岑巩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卫如是说。

    一项项规划设计,似如椽之笔,不仅为岑巩县当前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蓝图。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龙头。岑巩县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按照“民生优先、发展优先”的总体原则,排定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日程表,并建立完善了“分片推进”的工作机制,集中力量开展建设会战,全面加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几年没回家了,这次回来感觉家乡的城市框架确实拉大了,旧道路也比以前宽阔,新建的许多新路让城市循环更畅通了,还修了文化广场,市容市貌变化很大,惊喜很多。”刚从外地返乡的陈海斌感慨道。

    今年以来,岑巩县把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主抓手和强引擎,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精致、特色、宜居的人居环境。

    “城市建设力度大,路多了,桥修了,功能齐全了,山环水绕,花繁树茂,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这是岑巩人民共同的感受。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小城与现代文明交融,让城市与农村实现了“一体式”发展。一批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从一幅幅规划蓝图铸成一个个实物,崛起在山径水脉间。一幅“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的精美画卷悄然呈现。

     产城融合带富山区群众

    “以前闭塞的交通,导致大家的产品不能变成商品,极大地打击了村民在家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于是,大多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现在公路通了,种的东西就能走出大山,荷包自然就会鼓起来。”岑巩县思旸镇中药材种植户黄天岑乐呵呵地说。

    “我今年59岁了,那天通过公交站台上的公告和手机报知道我们县今天开通公交车,很兴奋,今天5点就起床来等候了,我就想感受下这坐第一趟公交车的感觉,没想到坐第一趟车还给免费,党委政府真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呀,真的很幸福。”家住岑巩县城区万家坪的杨光洲激动的说。

    随着城乡公路和村级公路的逐年畅通,岑巩县按照国家二级汽车站标准规划、设计,投资5800余万元的新兴汽车站在2014年4月投入使用。同年12月,汽车站至下大桥、上大桥的2条公交线路开通……

    喜人的成绩单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型城镇化为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岑巩县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农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和抓手,将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形成了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产城互动、农民致富的良性发展格局。

    据了解,岑巩县2011年建档贫困人口89700人,在城镇化进程中,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建成烤烟基地5.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万亩,成为全国3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之一;优质果品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3.7万亩、油茶基地3.6万亩、蔬菜花卉基地1.2万亩、特色种养殖基地3.5万亩、工业原料林及楠竹基地1.1万亩,八大农业支柱产业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和创业,3年累计脱贫46876人。(吴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