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周坪村:一个“光棍村”的美丽蝶变

02.01.2015  14:24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2日电 “抬头离天三尺三,出门走路腰半弯;下山买盐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颤;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这首流行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一带的顺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辈辈艰难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坪男女老少对这句顺口溜仍然记忆犹新。不同的是,周坪人居住的家园已经焕然一新,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齐心协力突出重围,众志成城斩断穷根,建设美丽乡村。

    短短三年,他们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逆境中点燃美丽梦想

    “大竹山9个、虎坳6个、岩湾5个……

    日前,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昌智掰着指头一数,数出三年前周坪村仅几个寨子28岁以上50岁以下的光棍就有20多个。因光棍多,周坪被周边群众笑做“光棍村”。

    “我们简直是开了家‘光棍公司’。”彭昌智苦笑着说,“光棍们平时还相互自嘲取乐,他们按年龄大小把自己排位,笑年龄大的是公司董事长,其次为总经理,再后面是副总经理,最后是员工。

    今年36岁的黄德松曾经被安排在“员工”的位置上,他人长得帅气,父亲是县电影公司的放映员,家庭经济不错,就是因为地方条件太差,使黄德松一直找不到老婆。

    2009年,在当地几次谈对象失败后,黄德松选择了外出打工,他希望在遥远的他乡找到有缘人。

    这一年,黄德松在上海打工期间结识了同厂的一位安徽姑娘,两人情投意合,热恋到难舍难分的时候,他才放心大胆把女友引回家门。

    “我半夜摸黑才敢把她引回家来,谁料到第二天天还没亮人家起床就跑了。后来送我一句话:‘你人是没得讲的,就是你那生活的破地方,我过不下去!”黄德松回忆当时的情景,心里仍然不是滋味。

    年过五十的大竹山村民黄天青说:“莫说是年青人找不到对象,就是先前找到老婆的,也难守住,扔下孩子跑路的婆娘,寨子里就有好几个。我们寨子光棍多,搞计划生育的都不用来了!

    大竹山、虎坳、岩湾3个村民组分散居住在几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四周还被群山包围着,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这里地质情况特殊,专家调查认为属堆积型页岩粘土,结构松散,在雨水作用下容易滑坡造成地质灾害。周坪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很大威胁。

    吴昌菊至今还记忆犹新。10年前的一个夜晚,下起了大雨,她条件反射般地害怕起来,不敢入睡,赶紧叫醒家人外出躲避。不久,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后山垮蹋下来,冲垮了她家房子后壁,幸亏防范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第二天天亮,发现自家的院坝、屋基都开了很宽的裂口,全家人都胆战心惊,后怕不已。

    这里水源匮乏,一遇干旱,人畜饮水紧张。2010年的一场大旱,几乎让山里的所有水源枯竭,村里老少要到山下三四里远的地方去背水喝。

    交通阻塞是村民们心头难以抹去的一块硬伤。闭塞的交通不仅阻隔着他们的幸福,还给他们留下了一桩桩悲怆的往事。

    原大竹山50多岁的村民项胜兰说,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烦就是救急。在她的记忆中,寨子里的妇女生小孩难产,要去医院抢救,救护车进不了寨,又打不通电话,真是急死人。此时,全靠人力将产妇抬到最近的公路边,再去找得车来,产妇往往等不及,在半路上就咽了气。项胜兰说:“我见到这种情况的产妇就有三四个,那情景好惨!

    条件不好,外面的姑娘娶不进来,家里的媳妇也呆不下去,一些人想着往条件好的地方跑。60多岁的姚绍珍老人笑着说:“莫讲是年青人,就是有了孙崽孙女的老太婆都嫌寨里不好,深更半夜跑出去嫁人了。这些年,寨子里当妈当婆的跑出去嫁人的多着呢。

    从大竹山、虎坳、岩湾几个自然寨出山,走到最近的岑(岑巩)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几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铺小学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间还要淌过一条无桥的大河。如此难度,阻断了一些孩子的上学路。为了安全,山里人家送子弟上学要等到孩子长到八九岁才能实现。由于上学路途艰险,很多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文盲半文盲,以前寨子里多的是。

    “人住在这里,真是不可以想象,太难了。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2009年夏天,几位媒体记者到当地采访,目睹此情此境,他们如是惊叹。

    这一切,从来没能阻断山里人追逐幸福的梦想!

    穷则思变。彭昌智的家原来就住在大竹山,他是最早被穷困逼出大山的幸运者之一。

    17岁那年,彭昌智看到寨上有几位叔伯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个,家里穷得丁当响,老大、老二都三十好几了也没能娶上嫂子,对他触动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住在大陡坡上,油沙地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简直是生活在绝境之中,我就横下心来大着胆子往外闯。”彭昌智说。

    他先是打工,挣到钱后,回来动员家里的兄弟、乡亲搞种植业和养殖业,后来又合伙在村里开起了山泉饮用水厂。

    彭昌智成功了。他通过勤劳致富,带着兄弟全家率先从封闭危险的山中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的开阔地,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想起住在山里的日子,还后怕,我家的屋场地基四处开裂,只要一场泥石流全家就有被埋的可能。想起乡亲们还生活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心里就特别难过……再穷也要发动大家立志走出山沟沟。”彭昌智说。

    富裕起来的彭昌智,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仍然守望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他希望乡亲们像自己一样,冲破重围,走出大山,一起过上安稳的日子。

    2010年初,彭昌智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经过一番畴划后,进山挨家挨户动员岩湾、大竹山、虎坳3个村民组的乡亲搬迁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与乡亲们一拍即合,动员搬迁竟意外的顺利。

    3月初,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他们将新家园住址选定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桐子湾的两座荒山上,不等不靠,投入了紧张的施工建设。

    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岩湾、大竹山和虎坳三个村民组的50户群众,集资30余万元,请来挖掘机铲平了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运了10多万方土石,亲手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启动修建按照统一规划的移民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