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本土产业”助民奔小康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20日电 五月的天空格外晴朗,正是一年农忙的季节。走进岑巩县,处处都是忙碌的影子,或栽种烤烟、或养牛养鱼……
水产养殖助民发水财
“我今年养了1000尾娃娃鱼(即大鲵),1000尾甲鱼,可年创收130万元。”谈起养殖发展,岑巩县凯本镇凯阳村凯府片区棉花湾组娃娃鱼专业户、村委会会计杨德金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进杨德金家,三楼一底的小洋房屹立在街中央,小车、电视、冰箱等日常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杨德金告诉笔者,下步,他打算扩大规模,养娃娃鱼2000尾,甲鱼4000尾以上,争取年创收300万元左右。
近年,岑巩县凯本镇围绕“大鲵之乡”这张特色产业品牌,结合特有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鲵、甲鱼等水产养殖业。目前,该镇初具规模的水产养殖户有近20户,其中大鲵和甲鱼养殖数量达16000余尾,年产值近1000万元。
此外,该镇结合精准扶贫项目,将稻田作天然鱼塘、田间杂草及虫类作天然饵料,积极动员农民发展稻田养鱼,每亩补助700元。目前,全镇共发展稻田养鱼104亩,投放鱼苗30000余尾。同时,利用稻田闲置时间种植油菜,在水源相对不足的农田种植西瓜、中药材等,最大限度发挥农田经济效益。
养牛产业助农发“牛”财
“我养的这些牛主要销往广州、香港等地,年产值可达60万元。”家住岑巩县凯本镇沈家湾村小龙塘组的陈伟如是说。
陈伟是一名返乡创业农民工,2014年开始养牛,总投入50余万元。在他家的肉牛养殖场,50头多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重。
像陈伟一样发展养牛产业的还有凯本镇大寨村的村委会主任张英平,目前养牛78头,可年创收50万元。
“等条件成熟后,我准备把规模扩大到120头以上,同时,进行母牛繁殖,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谈起产业发展,张英平信心满满。
近年,该镇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凡养殖规模达20头以上的大户均可获得5-10吨水泥用于圈舍修建。并明确每村每年发展20头以上养牛户4户列入村干年终绩效考核。目前,该镇发展养牛大户有38户,30头以上的有8户,肉牛存栏2300余头,预计今年养牛大户将达50户,养殖肉牛2000余头,争取实现2000万元产值目标。
除养牛外,山羊、竹鼠等养殖产业和经济林等生态林业产业在该镇也得到稳步推进,农民“向地要钱”的能力明显增强。
山上兴起绿银行
“我是遵义余庆的,听说这里政策优惠、土壤好、租金低,适合发展烤烟产业,就来这里了。”正在烟地里查看烟苗生长情况的代登阳告诉笔者,“他之前一直在老家余庆栽种烤烟,今年在凯本租种了300亩烤烟,大概收入在120万元左右。”
近年,凯本镇投入20吨生石灰对连续种烟两年以上的12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通过垦荒等方式新增种烟面积3000余亩。今年,该镇种烟总面积达6580亩,预计产值2400万元。在不宜种烟的土地探索发展柚子、钩藤、水蜜桃等产业,确保土地不闲置。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镇人民通过发展适合本土的种养殖产业,水下陆上成了他们致富的金银行、绿银行,日子如正午的太阳般越来越红火……(徐学练 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