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报苗寨独特苗侗民族文化共融透视

03.02.2015  19:23

               

 

  优秀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本民族独享的,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有的,更是世界的。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鉴里村岑报苗寨座落在从江县城北郊的半山坡上,距县城约3公里,距鉴里大寨约1公里,共61户,240余人。岑报苗寨本是一个纯苗族寨子,却保存着平时说苗语兼讲侗话、逢年过节时穿侗衣、唱侗歌的苗族与侗族习俗相掺的独特风俗。带着一种好奇,笔者走进岑报苗寨探个究竟。 临近岑报苗寨,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分显眼高高露出寨子的鼓楼宝顶。这更是一个奇特现象,鼓楼是侗寨的“三宝”(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之一,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原为侗族寨老召集族人商议重大事项、起款定约的地方,如今多用于侗族群众休闲娱乐和传承侗族文化的场所,在苗寨是极少有鼓楼的。 进入岑报苗寨,笔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木质结构青瓦房,主要通道和串户路全部硬化,路面干净整洁。来到岑报鼓楼,恰巧遇到岑报苗寨年龄最大的75岁的贾志安等苗族群众在拉家常,笔者便与他们攀谈起来。 “我们的祖先是从广西迁徙而来的,最先落户在鉴里大寨,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具体是哪年从广西的哪个地方迁来都不清楚。”贾志安大爷介绍说:“目前居住的这个地方原来是我们的稻田和菜地。据我们的祖祖辈辈讲,原来在鉴里大寨居住的时候,家里饲养的鸡、鸭、鹅都到这里来寻食、产蛋和繁殖,后来就陆陆续续全搬来了。” 当笔者问及岑报苗寨为何兼具苗侗习俗时,贾志安大爷侃侃而谈道:“落户在鉴里大寨的侗族比我们要早得多,我们的祖辈迁来后,与侗族一起生活、一起干活,再加上苗族与侗族通婚,习俗也说相通相融了。现在,我们苗话侗话都会讲,但以说苗话为主。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着侗族服饰、唱侗歌,但迎客仍然保留牛角敬酒,这是苗族的习俗。鼓楼是今年(指农历)才建的,重檐共13层,不用一钉一铆,这是沿用了侗族的习俗,觉得侗族鼓楼很好,雄伟大气,端庄伟重,方便群众议事、休息和娱乐。”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岑报苗寨修通了公路,建起了安全饮水,对农村危房进行了改造,按照安全用电标准进行了电改,人民群众的通行、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明显增强。 当笔者问到岑报苗寨的民风民俗时,贾新华介绍说:“我们除了春节外,还有六月六、七月七(均指农历)两个比较隆重的节日。六月六家家户户包粽子,相当于汉族的端午节;七月七吹芦笙、唱侗歌、踩歌堂。全寨男女老少都穿节日盛装,非常热闹。”(谌鸿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