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黎平县举行
新华网贵阳4月29日电(曾鹏)4月27日—28日,黔东南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黎平县“百里侗寨踏歌行”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在黎平县举行,此次活动以“百里侗寨踏歌行”为口号打造黔东南州旅游升级版。4月27日,还举行了中国侗族博物馆开工仪式。
据介绍,黎平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四位一体”是黎平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黎平县按照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和“环境提升、产业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依托民族风情和生态美景做好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两篇文章,着力打造大旅游脱贫攻坚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先行区、大侗乡特色县域经济创新区,打造“侗都黎平·颐养胜地”城市品牌,走出一条发挥黎平优势、彰显黎平特色、体现黎平速度、奋力后发赶超的发展新路。
随着贵广高铁,厦蓉、黎洛、三黎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黎平机场航线加密,黎平跻身于“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让黎平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从昔日的边城变成了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依托优厚的资源禀赋,加上便利快捷的交通,黎平旅游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
据统计,黎平县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128.39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263.3万人次,增长了105.08%。旅游综合收入从2011年的7.33亿元,增长到2015年16.7亿元,增长了127.83%。旅游村寨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人均3940元,增长到2015年的人均6587元,旅游带动增收24%以上。
近年来,黎平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有机农业、中医药、养生养老、特色健康餐饮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A级景区群打造、精品旅游线运营、“乡村旅游+”模式、旅游资产运作、旅游商品研发、旅游承载力和目的地打造、旅游人才培养以及旅游品牌塑造上取得了突破。靠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串点成线、联线成面、融合发展。做到景观亮丽化、文化独特化、建筑民族化、商品特色化、餐饮绿色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发展持续化。
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黎平提出了“全县景区化、全域旅游化”的概念。倾情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以肇兴景区为门户,以堂安、天香谷、黄岗、四寨、三龙、竹坪、铜关、述洞、地扪、高近、青寨、黎平县城为主轴,以四寨、黄岗、铜关、地扪和蒲洞为全面提升节点,以述洞、高寅、青寨、高近、三龙、竹坪为示范推进节点。黎平旅游曾经是肇兴一枝独秀,而今是“百里侗寨”百花齐放。目前,黎平全县21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共有乡村旅社和民居旅馆150余家,乡村旅游餐馆50余家。全县拥有民族工艺品企业34家。
“百里侗寨”有两张世界级的名片,一张是稻鱼鸭农业文化遗产,一张是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张名片与侗文化中“饭养身、歌养心”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为此,黎平立足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全面挖掘开发与百里侗寨相关联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民俗艺术等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协调推进大旅游脱贫示范区”的方略,开创“百里侗寨踏歌行”旅游品牌,按照“民俗文化产品化、生态文明品牌化、村落文化稀有化”的高标准、新要求,带动农业、服务业、手工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升侗族地区传统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歌舞文化和体育文化,促进多业态共同发展,多景区互动发展。
黎平以承办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之机倾力打造“侗都黎平·颐养胜地”的城市品牌,进一步提升黎平侗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将黎平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夯实基础;以节会活动助力推动黎平县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侗文化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聚集黎平,共同商讨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黎平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认同;通过响应国务院关于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号召,结合旅游产业扶贫的要求,推出“百里侗寨踏歌行”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找到乡愁,同时感受侗寨人民迈向小康、迈向现代化的精神状态。
[责任编辑: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