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贵州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
贵州大踏步:多少不可能变成可能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上)
1月26日,代省长谌贻琴作政府工作报告说道:“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这句话,惊艳了全世界,自豪了贵州人。
“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五年的过往,浓缩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齐声感叹:多少不可能成了可能。
把时间往回倒退。“垫底”和“落后”之类的词,让贵州人总是抬不起头:“出去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州人”“即便开会也选择坐在最偏远的角落”。
“我们不想总是垫底,我们也要奋力爬高。”201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实现“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的目标,即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高于贵州省以往水平。
“不可能吧?”“怎么做得到?”“太难了!”“想都不敢想哦!”当时,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GDP破万亿有人说很难。差距明明白白摆到桌面:2012年,贵州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是倒数第一,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全国落后位置,大家说破万亿不可能。
结果如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增速连续保持全国前两位,总量突破万亿元、达到1.35万亿元,人均达到3.8万元,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上升1位和2位。
仅看2017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电信业务总量五项指标增速全国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国第二,其他主要指标增速稳居全国前列。
摆脱贫困有人说很难。账本明明白白记在心里:2012年,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奔小康不可能。
结果如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和11.4%,劳动者报酬提高幅度全国第一。
交通通达有人说很难。贵州峰际连天,外省一马平川,曾经修建高速绕着贵州走,大家还说高铁四通八达不可能。
结果如何?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贵州不仅把县县通高速的先机抢了,贯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川渝滇的快速通道打开,基础设施建设瓶颈不断突破。重新翻开中国地图,贵州虽然“三不沿”,位置却在西南正中。西南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巩固。
新兴产业有人说很难。外省信息基础强,大家说贵州这样的落后地区要想拿到“入场券”不可能。
结果如何?坚定抢先机,奋力突重围,贵州大数据发展风生水起,建成“云上贵州”,列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南方节点,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
简政放权有人说很难。从中央到贵州,审批关卡重重,证明围城高筑,大家说减少公章旅行和结束公文长征不可能。
结果如何?贵州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布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省直机关行政职权事项减少78.8%、行政许可事项减至27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政府自身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贵州为什么能把这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借用政府工作报告的话,最根本的是绝对忠诚、感恩奋进,最关键的是守好底线、走出新路,最重要的是践行宗旨、人民至上,最可贵的是团结拼搏、苦干实干。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方向、力量、智慧、创新、执着、民心、拼劲、韧劲,通通来了。我们就能朝着目标奋勇攀登,化不可能为可能。
这五年贵州发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很多工作看上去很难,很多问题甚至是顽症。但是,实干兴省,定能成功。
奋斗的汗水还在掌心,难忘的瞬间仿佛昨日。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大兴“三风”和五步工作法等这些年来累积的一系列工作方法,也让大家越干越会干。
记住这股“贵州大踏步,没有不可能”的士气,因为贵州要行进到更高地! (记者 邹晨莹 方春英)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