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烈士陵园:烈士后代祭祖辈
烈士后代冯建国祭奠父亲冯高山
易仕群带着女儿何裕祭奠公公何天儒、婆婆李景明
四川新闻网巴中4月4日讯(记者 陈连波) 4月3日上午,天空下着濛濛细雨,巴中市巴州区烈士陵园陆续迎来了前来祭奠英烈的各界群众。在这其中,作为烈士后代前来祭奠的人群显得尤为特殊。
烈士后代冯建国:我的名字寄托了父亲的家国情怀
61岁的冯建国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父亲的墓前挂青,今年弟弟和弟媳也一起来了。
冯建国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的父亲冯高山在1933年入伍,当时只有19岁。父亲经历过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37年在山西抗日时,父亲的右腿严重负伤,自那时起便落下了轻微残疾,他到现在依然还保留着父亲1937年时负伤的证明文件。
冯建国说,他出生于1954年10月2日,于是父亲冯高山给他取名“建国”,“他是从战争中一路走过来的,国家对于他的意义非比寻常,我的名字寄托了他的家国情怀。”
冯高山1976年因病去世,随后被葬入巴州区烈士陵园。冯建国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不仅仅是他的父亲,他的岳父李友兴、岳母袁祥明也是作为红军烈士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中。
冯高山时不时会带着子孙辈来看看他们,“让儿女子孙们了解历史,也了解老一辈不平凡的过去。”
烈士后代易仕群:公公婆婆携手走过战争年代
因为女儿在清明节期间要上班,所以易仕群特地在3日这一天带着女儿何裕到烈士陵园来祭奠公公何天儒、婆婆李景明。
与别的烈士墓不同,何天儒和李景明合葬在一个烈士墓里,墓前放着夫妻二人年轻时拍下的黑白照片。
易仕群说,公公何天儒有过两次过雪山草地的经历,因为当时负责抗机枪,所以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婆婆是济南人,当过情报员,后来经过组织介绍,与公公结成了夫妻。“当时太艰苦了,婆婆生下孩子三天后,就去打淮海战役了。”
解放后,何天儒和李景明在南京军区工作,但何天儒后来回到巴中省亲时发现,老家所有亲人都去世了,于是作为家中独子的何天儒决定回到巴中工作。“公公婆婆相差20岁,公公比婆婆早走许多年。公公去世后,南京军区派人过来,希望把婆婆以及子女们接到南京,但被婆婆拒绝了。后来南龛山顶的将帅碑林修建好以后,按照公公的级别,本来公公的遗骨可以迁到将帅碑林里,但也被婆婆拒绝了。”易仕群说。
“公公婆婆的年龄相差20岁,但是因为是一起从战争里携手走过的,所以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婆婆去世后,我们把两个老人家合葬在了一起,还在墓前放上了他们的合照。”易仕群说。
工作人员何凤平:年逾花甲的烈士后代从外地赶来祭奠
巴州区烈士陵园的入口摆着一个登记台,四川新闻网记者翻看登记本,发现从十多天前就有许多人陆陆续续前来吊唁,登记本上不乏一些外地手机号码。
巴州区烈士陵园内安葬着相当一部分外地籍贯的烈士,他们中有的在巴中战斗并牺牲,有的解放后在巴中工作、去世。
工作人员何凤平说,从清明节前十几天起就有一些有外地口音的烈士后代来祭奠,他们看起来几乎都超过了60岁。他们不熟悉这里,会拜托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帮他们买祭奠要用的花。
何凤平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每个前来祭奠的人士都要在登记本上留下姓名、联系方式等。“因为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举办烈士纪念等活动的时候,能联系到这些烈士后代。更重要的是,我们想传达一种声音: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忘记这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