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贵阳市以大数据为引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12.05.2017  02:14

  图为:贵州国家质检中心园,为贵阳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图为:2017年4月14日,贵阳市召开品牌建设大会。

  图为:打造美丽乡村,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村容改造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图为: 2017年5月10日,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获得首届省长质量奖的企业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专题讲座。

  为扩大自主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和品牌建设,今年4月14日,贵阳市品牌建设大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质监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全市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对全市各领域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新的时期,全市上下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质量和品牌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品质优、效益好、带动强、影响广的贵阳品牌,为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10日,在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专题讲座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在批示中指出,国家将5月10日确立为“中国品牌日”,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务必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凝聚共识,紧扣“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实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面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努力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今社会,打造知名品牌是城市之间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质量水平已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2012年7月,贵阳市申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并确立了“品致良知、质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11月贵阳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省级预验收,正式报请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今年4月,在贵阳市品牌建设大会上,《2017贵阳市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发布,全市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

  质量成就未来 “质求卓越”意义深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大众对消费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求品牌消费。因此,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2012年贵阳市申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4年1月获批创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指导和省质监局的大力帮助下,贵阳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系列部署和要求,秉持“品致良知、质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今年4月14日,贵阳市召开品牌建设大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加强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实现更高水平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当前全市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结构不优,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亟需加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持续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特色品牌供给体系,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

  二是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需要。虽然贵阳市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但是水平不好、基础不牢,亟需在增强低收入困难群众致富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是要通过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坚决打赢产业扶贫硬仗,进一步增强帮扶对象乃至整合农村的发展动能。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需要。生态是贵阳的显著优势,要坚守生态底线,需要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一起发力,而品牌建设、质量建设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抓手。通过限制“两高一低”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做强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四是建设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的需要。贵阳是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要当好全省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的主战场、主力军,牢牢抢占大数据发展制高点,就必须在大数据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模式上积极创新、积极作为。

  五是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需要。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家级新产品”是一项支撑创新绩效、创新力的重要指标。要把这项指标做实做优,就需要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从全盘的角度来看,贵阳亟需通过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城市产业方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区域品牌,提高贵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质量助力发展 城市转型升级跨越

  从创建到迎检“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意味着贵阳将与深圳、广州、青岛等质量强市站上同一竞技平台。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多次作出指示和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市委副书记李岳德,市政府副市长魏定梅分别带队到国家质检总局汇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贵阳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大数据为引领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总体思路,具体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狠抓五个重点,实现六个突破,注重五个强化”。

  根据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总体思路,贵阳市将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中心目标,以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依托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基地和国家级云计算应用基地、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等优势,作出了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发展大数据作为贵阳实现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围绕中心目标,贵阳市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从规划引领、基础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整体推进,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与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一同纳入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范畴,深入实施大数据“十大工程”,统筹发展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产品和服务,深化大数据、大生态、大质量融合发展,并汇聚省、市、县以及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了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推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质量铸就品质 五大领域成效显著

  在以大数据为引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总体思路之下,贵阳市积极运用大数据引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将五大重点领域作为提升城市质量水平的明确方向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在食品质量方面,搭建“食品安全云”平台,把原来分散在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等环节的不相联系数据汇聚成为大数据,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保障的“社会共治”监管模式,2016年全市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44%。在药品质量方面,进一步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工作,先后建设“药品零售企业检查随机分配系统”、“药师管理电子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监管工作水平,2016年药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在工业产品质量方面,依托“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搭建“质量云”平台,将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信息、认证认可证后监管信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民生计量监管信息等企业和质量方面的信息全部纳入“质量云”平台,强化科学监管和有效监管,2016年,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5%,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在农产品质量方面,搭建贵阳(国际)农业云平台,形成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认证产地696个、产品611个,认证面积175.05万亩,有效绿色食品8个,有效有机食品30个、有机转换产品45个、有效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去年全市基地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位居99.5%的高位。

  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方面,搭建建筑工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作业进行实时记录监控。搭建执法行为分析与监督系统,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搭建贵阳市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数据监管平台,将贵阳市建设工程检测机构纳入大数据监管,强化各工程质检站检测报告信息实时上传,在建工程实时监控。该平台2016年投入使用以来,汇聚53家检测机构、806家施工单位、2583个工程项目的检测报告记录信息达44万余条,为工程质量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水利工程方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东方祥云”搭建贵阳市智慧防汛决策系统,对全市山洪小流域及重点河流进行全面、多元、动态的雨量、水位等数据信息采集全覆盖,为防汛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效防范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在道路交通工程方面,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对重点工程、重点工序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即时上报、处理;在交通运输调度上,充分运用智慧“交通云”和“互联网交通运输”,实现了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和优质服务。全市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相继获得鲁班奖6个,国家优质工程奖5个,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荣获LEED铂金奖。

  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在电梯安全服务方面,搭建“电梯监管平台”,积极将电梯安全监管与救援向社区、乡镇拓展延伸,试点推行电梯远程监控、社区联动监管、电梯维保质量等级评价等应用。2016年全市电梯困人事件总数下降30%,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救援平均时间缩短为11.7分钟,比使用前缩短19.3%。在旅游服务方面,搭建贵阳市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贵阳市智慧旅游运行监管及应急指挥平台,整合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资源,并通过门户网站、微信等平台公开,有力推进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2016年,全市旅游接待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达到1384亿元,青岩古镇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会展经济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健康医疗服务方面,搭建“贵州互联网医院”、“贵健康”app平台,向民众提供优质、方便、优惠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就诊服务,累计完成问诊40万例。在政务服务方面,我市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为试点,大力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搭建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平均审批环节由4.6个精简至2.2个。目前,全市6个政务服务中心已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在民生服务方面,搭建“筑民生”平台,整合全市各领域民生服务应用、聚集民生块数据资源池、推动民生大数据开放,为市民公积金查询、实时公交、个人社保等方面提供了高效服务。

  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五项保护计划;建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对联网污染源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启动贵阳市饮用水水源地及乌江流域在线监控终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8个饮用水源地数据实时传输;集合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地理信息等数据,为公众生活、出行及健康提供指引;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在线监控平台,确保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利用网格化布点,对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质量实时监测,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以大数据助推智慧林业发展,建立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和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状况和重点林区森林火险情况;建立林业移动终端管理APP平台有效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突出创新城市环境管理方式。2016年,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5%。生态已经成为贵阳向世界展示的靓丽名片。

  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构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大数据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引进BBD(数联铭品)公司建立新经济指数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关联产业提供了宏观决策支撑。出台《贵阳市大数据标准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政府数据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政府数据交易数据脱敏工作指南》等4项大数据地方标准。深入实施大数据“十大工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数据理论、大数据立法、大数据标准、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大数据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实现新突破,2016年,全市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达到4000户,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1615亿元,年均增长6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80.82亿元,同比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比例为4.3:38.6:57.1。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质量驱动速度 五大举措夯实基础

  品牌建设提速、服务质量提升、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更新……实践证明,在具有城市特色的“质量强市”战略探索过程中,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正迈向质量新时代。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中,贵阳总排名从5年前的第65名上升至第1名;2016年,贵阳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57.5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李克强总理在贵阳出席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时指出,“在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地方,在不断的挖掘生成着'钻石矿'、'智慧树'”。

  看到成绩的同时,贵阳市也清醒地意识到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品牌供给结构不平衡,工业名牌产品中食品加工企业多、依靠原材料的医药企业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多;高新技术品牌少、现代服务业品牌少。品牌效益有待提升,品牌部分工业产品、农产品、特色食品较全国售价不高,在整体价值链中处于低价值环节。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先进技术应用及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不足,品牌策划营销水平有待提升。全市品牌发展的产业基础仍显薄弱,不能有效支撑大品牌的诞生、培育与发展,大中小型品牌持续涌现发展的趋势尚未形成。品牌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陷入有产品、无品牌,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境况,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针对这些问题,贵阳市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社会共治、宣传教育、考核奖惩五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为打造“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开阔空间、加码提速。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十三五”质量发展、品牌发展专项规划、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出台《贵阳市大数据标准建设实施方案》,主动承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与《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化大数据、大生态与大质量融合发展。印发《2017年贵阳市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质量和品牌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有关单位作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专班推进。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推动任务落实。

  强化社会共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解决民生难点、痛点问题方面,每年征集“十件民生实事”作为重要督办事项狠抓落实。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持续加以改进。2016年,全市第三方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达84.5分,同比提高0.25分,高于全国测评城市平均水平。

  强化宣传教育。成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学校,依托航空、航天军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推进全民质量教育,培育时代工匠。深入开展“名家名匠质量大讲堂”、“百家品牌百名工匠”、寻找“筑城工匠”“绿丝带”自愿服务等活动,在媒体开辟“质量报道”专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广泛宣传“品致良知,质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

  强化考核奖惩。将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管理,细化考核指标,强化监督检查,把考核结果作为考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质量绘就蓝图 贵阳质量成就贵阳品牌

  2017年是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是贵州省的质量提升年和品牌建设年,也是贵阳市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攻坚年。贵阳市出台《2017年贵阳市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质量强市攻坚、品牌建设六大提升行动,力争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实施质量强市攻坚提升行动。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重点扶持50家小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围绕产品、工程、服务、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五大质量”,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质量工作考核;深化质量和品牌激励措施落实。

  实施标准建设提升行动。在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制造、现代物流、山地旅游、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标准化”行动,推动标准服务质量提升;推动全市重点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培育团体标准1至2项;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遴选培育标准“领跑者”企业38家。

  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培育1个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力争培育“三品一标”产品100个、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个,积极培育国家质量奖企业6家、省长质量奖企业17家等。

  实施质量基础提升行动。强化计量测试的基础支撑作用,力争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项,抓好“民生计量监管信息服务平台”一期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以“绿色贵州”为主题的区域性认证技术联盟建设;加强质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力争新认定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实验室,建设完成“贵阳市检验检测认证监管平台”。

  实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推行质量首负责任制、首席质量官、重大质量事故报告、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推进质量大数据建设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贵阳市大数据标准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大数据标准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贵州大数据)创新基地建设,搭建大数据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关联企业管理质量提升;大力推进“质量云”平台建设。

  新挑战伴随新机遇,新形势须有新作为。贵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质量和品牌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质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积极创新,主动作为,以大数据为引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迈入“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