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呼唤特色产业 微企呼唤金融扶持

12.06.2015  19:31

               

1.流动资金紧缺和贷款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微企的流动资金紧张和融资难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微企财政信贷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 采取了减免企业税收、搭建银企平台、成立担保中介、建立担保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拓宽微企的融资渠道,并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 展,但是由于微企信用度低,优惠政策难以惠及众多微企。微企硬件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竞争力不强,缺少发展前景,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再加上60岁以上 法人不能贷款等规定和个别银行负责人素质低下等原因,微企贷款困难重重。笔者近期回访的127户微企中仅1户获得了低息担保贷款。微型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 极为有限,无法利用股票、债券等市场手段来筹措资金,向民间融资或小额贷款也因成本过高难以承受。据笔者同农商行分管贷款的领导交谈,他们认为,只要有实 力的微企也很愿意贷款。

2.用工紧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回访中,微企的用工普遍不足5人。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者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劳动报酬,劳资争议多发;加上社保

不 到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使得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跳槽、辞职较多,企业招不到合用的员工,特别是技术工人,导致企业用工难。劳动力成本和原 材料成本的快速上升,使得微企过去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低资源环境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相应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企业生存面临困境。

3.产业层次低。微企尽管普遍经营正常,申报发展很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无论是从微企实现的销售收入或产值的绝对额来看都还处于较低水 平,尚属“小打小闹”,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大气候。一是资源型企业比重过大,深加工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缺乏,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二是 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生产粗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子不多,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定位。回访 中,笔者发现只有木材经营加工和水泥砖生产的微企普遍叫好。并且部分木材经营厂已开始走上深度加工和变废料为用的增效之道。

4.畜牧业的数量限制制约发展。如山羊400只以上,若可出栏时每只市场价在3500元左右,其金额大约在140万元左右。明显超出50万元的微企标准。 该行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14年养猪业普遍亏损。多数养猪户都在减少存栏,少数停业。这里存在一个悖论,若数量不足,雇工

人数就自然达不到5人以上。

5.种植业的信息不对称应加大扶持。2014年的雨水明显超多,政府部门未能提前信息支持,阿红村有2户种植西红柿微企广种无收,导致2015年采取多种经营。

6.环保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多数微企没有建沼气池,养鸡的隔很远就感觉得到。但楼纳村大关的一户对环保的处置特好,身入其中起初还以为是幼儿园,值得其他经营者学习借鉴。

7.要求存款10万元是对微企发展的误解。据笔者对2015年发展微企的现场调查,这些企业都已经走上生产经营的正常轨道,办理营业执照时要求再存入10万元,笔者认为是对政策的误解和乱执行。

8.要求聘请会计形同虚设。目前不少微企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无序,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连会计账都没有(请的会计一般只做报税),不做成本核算,对如何合理采购,库存、定价和拓展市场茫茫然,填报的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9. 微企经营欠佳,抗风险能力差。据统计,目前多数微企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大都粗放经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 与市场竞争;产品低端且单一,不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多年来都采用同样的生产工艺生产同样的产品,产品结构和性能

一成不变,缺少市场认 可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少数微企也想注册商标);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存活率”不高,亟待 转型升级。不少企业虽有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愿望,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10.微企管理方式落后制约企业 发展。据调查回访,目前大多数微企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微企的平均存活率只有2到3年左右。用人 方面随意性大,不能合理调配人员,有的劳动强度大,工资奖金不足以体现其付出的劳动价值,多数微企没有任何保险,有的只交纳工伤保险,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留不住优秀员工;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情况在家族企业更为明显,一旦生产经营出现波动,就会导致企业的关停。

 

二、启示与思考

 

一、微企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创业带动就业。只要带动就业人数多的企业就应该在扶持政策上加大力度。如万屯有一户手袋制品厂,其用工在40人以上,笔者认为应在规划用地、资金扶持上给予更大扶持。微企发展数不应该有指标,或者指标只能作参照数。

二、 建立长效机制狠抓政策落实。微企作为最弱势、最需要政府扶持的企业群体,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扶持微企发展,建议对新办微型企业给予超出5万元甚至 对重点行业超出10万元以上补助。这些都是优化微企发展环境,完善服务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和措施。有了好的政策,还要注意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为企 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政策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抓政策的落实,要将优惠政策尽快落到实处,而且不打折扣,扩大政策效应,使之真正为企业“雪中送 炭”。针对微企非公企业居多的特点,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社团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议落实一名主要领导专管贷款的沟通协调工作。

三、 市场经济呼唤特色产业,中国特色呼唤文化底蕴,小作坊不适应大市场。回访中,郑屯有一户木雕制品厂2014年的销售额有1300多万元,其发展得好的原因 主要就是抓住了产品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该厂的工人有30多人,技术工人月薪可达3万元以上。同样,郑屯的一户农具厂因其小作坊性质(其产品的成本价 是其它产品市场价的双倍以上)经不起大工业化的冲击而等待的只有被市场淘汰。

三、因势利导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要发展,转型升级是最好的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因势利导相结合,帮助微企抓住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淘汰落后产品和产能,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选择本企业

占 有优势的行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在产业链中的位势;加快企业调整重组,鼓励企业联合创新,做大做强,支持微型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设立小微 企业创新平台,共同研发,共用大型设备、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引导微型企业依托鼓励发展的产业来合理布局,避免布局雷同引起 的低价恶性竞争;加快微企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从拼资源、拼环境、拼成本的粗放模式向重创新、重环保、重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变,从偏重传统行业向新兴高 新产业转变,从经营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

四、合力帮助微企走出困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微企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逐个落实解决当前微企存在的融资难和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微企融资 难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信用不足或信用状况较差,因此要根据微企特点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档案,提高企业诚信意识,为企业信贷融资创造基础条件。针对融 资难的问题,应在鼓励投资者努力筹集资金的基础上,政府采取“财税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规费减一点,职能部门帮一点”等方式,扶持微企。 对于微企的融资渠道,各地都在进行改革尝试,广东佛山的小企业打包融资模式(即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把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小型非 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

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融资;江苏海门市成立小企业应急联运互助基金协 会,采取抱团取暖办法,通过应急基金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都是较成功的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对于用工难的问题,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及时提 供市场和用工需求信息,消除信息不足带来的供求矛盾;二是要加大对技能和培训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办好职业培训中心,提高微型企业的用工质量;三是要积极 引导小微企业依法确定工资分配、缴纳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劳动安全等用工问题,促进劳资双方互信合作,稳定劳动关系,缓解小微企业用工难问题。目前微企多 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用工的需求潜力巨大,解决好用工难问题,同时也拓宽了劳动力就业渠道。

五、努力提升微企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有了政府和社会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如何管理企业就成了微企发展的关键。微企法定代表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培训(有的甚至是接近文盲),企 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不多,没有完善的制度去约束企业经营管理,导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不佳。要使微企能够健康发展,必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及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对微型企业创新教育及培训机制,通过设立职业培训中心,采取授课培训、举办讲座论坛、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现代企业 理念,指导微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一是要按

照现代企业的运作要求,完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二是组织学习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知 法守法,自觉诚信经营,争取社会的认同和信任;三是要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不做假账,报表要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建立企业 自身信用制度;四是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机制,创品牌经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效益;五是要积极 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要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水平,为职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娱乐环境,引导员工自觉为企 业解难分忧。六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六、延长产业链是增效的必由之路,变废为用也是生态增收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