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首批“贵阳市好老师”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大英
近日,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学前班的75名学生迎来假期,他们的语文老师王大英也顺利结束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今年69岁的王大英,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50年。如今她虽已经退休,却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964年8月,王大英从开阳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开阳县高寨乡顺岩河小学任教。破败的房子、摇摇晃晃的校门、满是枯黄杂草的操场……这些是王大英对这所建在苗族群众聚居地区的小学的第一印象。
当时,由于学校条件差,老师来一个走一个,王大英到校时,学校已停办六年。时任顺岩河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国洪,看到王大英略带稚气的脸,不禁问她:“小姑娘,来顺岩河小学教书,你行吗?”
王大英在心里自问,如果都不留在这里教书,苗家的孩子不是永远没有希望吗?于是,一句“当然行”脱口而出。就这样,王大英在这个学校扎根了。
学校停办多年,村民普遍贫穷,不愿送孩子上学,怎么办?王大英每天带上水壶,背上玉米面,走村窜寨动员学生入学。在她的努力下,部分群众勉强答应让孩子上学。9月份报名时,尽管只来了11个学生,王大英却感觉责任重大。没有板凳,学生从家里带来;没有黑板,用松油把墙壁熏黑了来用,王大英就这样开始了教书生涯。
11名学生中没有一个女孩,王大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白天上完课,晚上又继续去做动员工作。她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家长的心,使学校又添了23个女娃娃。
1975年7月的一天,顺岩河大队队长班正明把全村群众的布票领了回来,自己不识字,特地来找王大英帮忙。群众大多不识字、买卖不会算账,这对王大英的触动很大,让她萌生了开办业余农民夜校的想法。
8月,第一个农民夜校在高寨乡平寨村开班了,王大英自编课本,教学员们识数、识秤、算账等。从1975年到1982年间,县内各公社纷纷组织来平寨农民夜校参观学习,并相继开办农民夜校。
为让农村少数民族女孩得到更好的教育,在王大英的呼吁下,1994年9月,平寨春蕾女童班正式开班,38名受助贫困苗族女孩顺利进校学习。38名苗族女孩平时都是用苗语交流,上课时听不懂汉语。为此,王大英只能“双语教学”,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她要不厌其烦地教上10遍、20遍……除了开设文化课程外,春蕾女童班还专门开设具有苗族传统特色的刺绣、蜡染课程,以适应农村生活需要。如今,平寨春蕾女童班办得红红火火,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采访报道。
1992年,王大英被调往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任教;2003年,退休的王大英考虑到学前班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有很大障碍,又主动承担学校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苗族蜡染、刺绣、苗族芦笙舞蹈等民族文化实用课程辅导。“为了改变苗乡的面貌,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王大英说。
罗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