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
一、概况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在新石器时期,贵州高原已有布依族的先民古越人活动。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布依族有251.0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23%,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0%,,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的镇宁、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六盘水市及全省各市、州、地。
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村寨依山临水而建,寨前田畴纵横,河溪环绕。在布依族居住地,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兴义“马岭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荔波“小七孔、樟江大峡谷”、镇宁的“犀牛洞”、平塘“藏字石”、贞丰“三岔河、双乳峰”、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普定的“夜郎湖”、长顺“杜鹃湖”、安龙的“招提”等等。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布依族民歌的曲调分为“大调”、“小调”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域宽到八度,音调高昂,颇带山歌风味,歌手常在结尾使用假声的唱法而使其另有一番情趣。“小调”则在月夜或“朗绍朗冒”(布依语译音,交朋友、谈恋爱的意思。)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很少作四度以上的大跳,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的乐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
工艺美术 历史悠久、色彩绚丽、图案美观的布依族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此外,色彩绚丽的刺绣、精工巧织的“仲家布”,美观精致的凉席、斗笠等,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这种楼房上层高,用于住人;下层低,用于圈牲畜。它的结构简单,外形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黔中一带,由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产石头,布依族民居,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是布依族的特色建筑;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服饰 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市一带目前还保存布依族较古老服饰。布依族妇女上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戴各种银质首饰。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罗甸等县,布依族妇女普遍穿大襟衣,长裤脚。衣服的盘肩、袖口、襟沿镶有兰干。裤脚为大褶边,或蓝色裤脚镶青布和兰干。衣服的长短和裤脚的大小,各地区都不相同。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节日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三月三,祭山神或扫寨赶鬼,预祝丰收。扫寨时,外人不准进寨。青年男女则上山对歌。四月八是纪念耕牛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做“牛王粑”,或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后招牛魂,再把一半喂耕牛,并让耕牛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包粽子。有些地方还要杀猪宰牛庆贺节日,祭祀祖宗;妇女们臂挎装粽子的提篮,抱着鸡仔,探亲访友;当家的男人则聚会于寨中,端杯畅饮,商议寨子里的大事;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邀集于旷野或寨中,进行对歌、浪哨(谈恋爱)、丢花包等活动。有些地方把“六月六”称为歌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汇聚一起,载歌载舞,欢度歌节。
饮食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特色食品主要有五色糯米饭、耳块粑、独山盐酸菜、狗肉。五色糯米饭,有五种颜色,用糯米制成。选作五色糯米饭的染料为天然植物,由天然植物汁浸泡蒸出的糯米饭,不仅色泽美观,香味浓郁,还有良药作用。耳块粑,用具有粘性的晚米加工而成,可烤着吃,也可炒着吃。独山盐酸菜,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的著名特产,原为布依族家庭制作食用品。建国后,独山盐酸菜列为民族特需品,并进行工业化生产。独山盐酸菜用洗净青菜掺以甜酒、大蒜、烧酒、辣椒粉、食盐等拌匀后盛于盘坛,具有香甜、略带辛酸味,鲜美可口,是闻名省内外的特产。狗肉,以镇宁、关岭、紫云、兴仁、贞丰、贵定、都匀等地最出名。狗肉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还可祛风除湿。所以布依族人称狗肉为“地羊”,并有“肥羊不抵瘦狗”的评说。
三、八音古乐
“八音古乐”,是长期流传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古老音乐,是布依戏最具民族特色的唱腔之源。古时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兜锣、小钗、小鼓、唢呐8种乐器组成,8种乐器发出8种不同的乐声,又因布依族崇拜“八仙”而得名“八音”。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其乐器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10多种,计有牛骨葫、葫芦、竹筒琴(今多用京胡、二胡、板胡代替)、直箫、短笛、月琴、三弦、芒锣、小兜锣、手鼓、小钗、木鱼等,演唱人数由原来的8人增至10多人,“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八音古乐最初起源于布依族“摩公”(布依语曰‘卜摩’、‘报摩’)活动中的“摩公调”。“摩公”是布依族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和扮演者,多为族中或寨人举办消灾祈祷,驱鬼纳福之类的神化人物。“摩公”在其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的调试,饶有情趣,富于神韵。八音古乐从“摩公调”里孕育出来后,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吸收、融和了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民歌韵味的起落调,同时也吸收了贵州花灯、广西彩调的有关曲牌,经过多年多代民间艺人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且艺术特色鲜明的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弹唱。它的结构主要由唱腔中的《起落调》和伴奏曲牌中的《过场调》相交回环往复而构成的联曲乐体。“曲牌有正调、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唱时唱腔多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平嗓之分,由乐队分担角色,曲目多来自民间唱本,故又称八音坐弹戏、板凳戏”。
八音古乐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起落调》其调式的音域、旋律,都比较平和舒缓、优美、悠扬,正像青山绿水间悠然飘荡的流云,又像河谷大坝上缓缓流淌的水声,使人听后感到一种柔美、缠绵、淳朴的音乐美。(二)从八音古乐的调式和旋律来看,很多唱腔和曲牌往往运用布依族情歌的旋律对其装饰处理,使它具有浓烈的民族音乐艺术特征与个性。(三)布依族“八音古乐”的演奏乐器,亦很具有民族特色。通常所用的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兜锣、小鼓、唢呐、勒尤、勒榔等,管、弦两组乐器发出不同于其他民族乐队的音响;独特的吹奏乐器勒尤、勒榔,发出别具一格的音色;打击乐器中的芒锣、兜锣也有着不同于其它锣的音韵,再伴随演唱时的“男调女腔”,整个奏乐便产生出一种“优美”、“奇特”、“敞亮”的复合音响,充分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语言文字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聚居区里,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集市贸易等社会活动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际。居住在杂居地区及城镇的人,兼通汉语的居多,同族之间交流一般仍用布依语,与外族人交谈则使用汉语。
在布依族内部,各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语音也有比较整齐的对应规律,因此没有方言的差别。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把布依语划分为3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帮助布依族创制文字。1956年11月4日至7日,“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 制订并通过了第一套拼音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字方案》(草案),后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于1957年年底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