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村寨 美酒飘香

19.11.2015  01:32

用柴火将酒糟煮沸,酒液顺着一根塑料管里流淌到准备好的酒坛中,便成了醇香、可口的米酒。

村民龙启林家里酿造的样品酒。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米酒在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娶嫁要饮双喜酒,迎来送往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家种植的稻谷,用传统工艺自酿几缸醇香的米酒、糯米酒和刺梨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之需。

有了米酒的助兴,餐桌上也因此增添许多的笑声和欢乐,形成了布依族独特的酒文化。

天然山泉 独特水源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8%。

近日,记者走进龙井村,看到宽敞的民族文化广场左侧,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水井,正不断向上涌着泉水,形成一道水渠。据说,古井几百年来奔涌不息,即使碰上夏季大旱,也从不干涸。

在水渠上游,有明显的标志“洗菜区”,不少布依族妇女在这里洗菜、淘米。下游则是“洗衣区”,村民三五成群在这里一边聊天、一边洗衣服,淳朴的民族气息衍生出了亲切的生活场景,成为村内一道风景。

龙井村原名龙泉寨,得名寨子中央这口千年古井。都说好水酿好酒,好酒与好水密不可分。以天然山泉水作为酿酒水源,使得酿造出来的米酒更加香甜可口。”村宣传委员刘文武介绍,龙井布依米酒的酿造工艺十分古老,酿酒原料是自产的粮食,酿造器具是古老的木甑子,酒曲是由从山上采集的稀有植物百草根制成,水是当地的山泉水。同样采取土式酿酒法,而周边村寨酿出的米酒就逊色不少。

土法酿造 原汁原味

来到酿酒师傅蒙流清、陈恒芬夫妇家的院子,便有一股米香扑鼻而来。在这里,能看到传统米酒手工酿造的全过程。

院内酒坊锅下火苗正旺,锅上的木制甑里是热气腾腾的米饭,这是制酒的第一步“蒸米”。蒙流清介绍,大约蒸40分钟,香喷喷的米饭就出锅了,放在簸箕里降温到合适的温度,之后,把酒曲撒放在米饭里搅拌均匀,放到大瓦缸里压紧压实,约半个月,有酒酿渗出,并散发出浓浓的醇香酒味。然后,将培箘好的酒料和渗出的酒酿混合,移装到大酒坛里再次密封发酵,半年后开缸,也有的密封长达两年之久。总之,时间越长,酿出的酒越醇香。

最后是蒸馏窖藏,把发酵好的酒酿倒入大铁锅上的甑桶里,再将一个大铁锅(俗称为“天锅”)平放在甑桶上端,放上湿毛巾密封盖紧,在天锅中盛装泉水,加热煮酒,酒蒸汽上升遇到天锅迅速冷疑液化后,顺着一根塑料管流淌到甑桶外准备好的酒坛中。

看上去酿酒的工序都比较简单,但其中米饭的温度和酒曲的剂量都是极其讲究的,酒曲主要用于米与水的发酵,对酒的口感和味道起着决定性作用。”蒙流清说:“酿制好的米酒,带有米糟的叫酒酿,味道甘甜,一般适合女士饮用。除去米糟的叫糊酒,浓度较高,酒味最纯,用来招待客人。取了糊酒的米糟再加入泉水浸泡,过不了几天还能酿成水酒,浓度稍淡,酒味香醇,一般都留给自家人平时饮用。

别具风韵 兴味盎然

布依族人饮米酒都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这样才显得豪爽。要行令猜拳,除了助兴以外,更主要的是看谁能摸透对方的心理。当然,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种手段。还要唱酒歌,酒歌的内容无所不包。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对答不了的“”酒。这样一来二往,既对了歌,又传播了知识。

娶嫁迎亲或传统节日,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双手端着酒碗,唱起一首“迎客歌”:“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凉茶水,只望客人多包涵”。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对答几个回合,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了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喝七口酒以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

按照当地习俗,有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就递上一杯“”:“辛苦罗,请喝杯凉茶解渴。”若是曾经到过布依族地区的游客,就双手接过“”,慢慢品尝,细细享用。若是没有经验的客人,一口喝下,也只好暗暗叫苦上当。原来,这不是茶,是米酒。但一定要注意,只要是把酒误为茶喝了,无论如何也得吞下肚去,这样才是对主人的尊重,。这是布依族对客人的真诚敬意,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越是高兴。

龙井米酒在花溪非常出名,关于米酒的传承和发展,从2014年开始,村里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启动,还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就是想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荐我们的酒文化,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刘文武如是说。

本报记者 孙鲁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