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富农民 扮靓新村

05.12.2014  13:35

帮富农民   扮靓新村
———  水城驻村干部助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村容整洁的法那村、宜居宜游的玉舍村、产业成片的倮么村……一队队奔波的身影、一行行坚实的足迹,如丝丝细雨般滋润沃土,让一个个山村更加富饶美丽,更加民富祥和。

      水城县1500余名驻村干部挽袖卷裤,沉到基层,食宿农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持续落实,制约发展瓶颈加快破解,一幅幅“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康路”,民情相通的“桥梁

      “如果修路占到我家土地,我是举双手同意,无论是土地或山林,我都愿意拿出。占到别人家的,我们都愿意做工作。”勺米镇坡脚村李贵友老人一边喂猪一边与驻村干部岑光交谈着,脸上挂着藏不住的喜悦。

      “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归家一身泥。”通往坡脚村水西盘组的一条泥巴路,坑坑洼洼,灰尘不断,泥泞不堪,成了30多户苗家人出行的最大难题。

      外出务工回来的彭三三说:“这些年,在外面看到的大城市农村都是修通白油路的,想办点事方便不说,还干干净净的进进出出。现在自家种点包谷、洋芋,喂头把猪来卖,就是希望能拉得出去嘛!

      实打实的真心话,深深地打动着岑光的心。他迅速召集村里比较有威望的寨老们,把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好政策给他们讲深说透,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多方争取下,现在‘小康路’已经挖了300多米了,预计8月底就可以全部修好。每天看到修路的村民们虽然累了点,但都是乐呵呵的。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修通一条路,而是修通直达百姓心窝的桥。”正在弯腰抬石头的岑光高兴地说。

 

小康水”,民意相连的“纽带

      每逢夏日或隆冬,青林乡二寨村的村民犯愁的事可不少。每天都要起早贪黑,错过背水人多的时段,踉跄地往返山路,才能取得到一缸的水。

      背水吃的日子,在大山里过了一代又一代。谁曾想到,他们的到来,迅速地改变了现状!二寨村驻村工作组了解到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后,一边与村干部一起带上弯刀,披荆斩林,测量铺水线路、规划覆盖区域;一边主动和水利部门对接,积极部署“小康水”工程的实施。

      奋斗5个月后,一根贯通70余公里的水管蜿蜒在陡坡山林间,给2400多名村民带来了福音,从此告别了背水吃的历史。

      “盼了几十年了,总算在家门口喝上现成的水,再也不用爬坡过坎走山路背水了。”76岁的王学有眼角泛起泪花,哽咽的话语难掩心中的喜悦。

      “能吃上家门口的水,对略显闭塞的二寨村来说是多么难得、多么幸福的事。只要老百姓高兴,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谢梦洁在他的驻村日记上这样写道。

 

小康寨”,民心守望的“家园

      “上面来的领导就是巴实、能干,会为老百姓想事。”鸡场镇凹子村村民周金文说。

      “昼打精神干工作、夜持手电访贫苦。”凹子村5名驻村干部白天携带测量工具,走村串户,采取拉网式摸底调查,摸清未硬化通寨路、串户路及庭院长度、面积等,计算出所需物资数量,动态制定工作台账;晚上趁村民空闲有时间,夜访农家,同坐一条凳子上,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家每户。

      “驻村干部来了后,经常和我们一起同进同出,挨家挨户走访,给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带领我们修道路、搞绿化、建新村,变化非常大,我感觉到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凹子村支书张围成道出了心声。

      在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凹子村申请财政奖补资金240.73万元,完成通寨公路硬化6350米,人行步道硬化3000米,庭院硬化项目8800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73盏……

(谢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