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两代乡村邮递员"路"不同 深山村庄渐展秀美姿色

21.09.2015  01:12

甘肃平凉市麻武乡城子村2014年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住的土坯房。图为新修建的“小康屋”。 杨娜 摄

中新网平凉9月20日电(杨娜 高莹)“过了九月九,烟雾绕山崖,要去老城子,翻山又过岭。”这句顺口溜在甘肃平凉市崆峒山下广为流传,它也是平凉市麻武乡城子村人出行难最真实的写照。

从1975年就往返于城子村与平凉市区的邮递员李明,这条“雨天泥泞、晴天溜滑”的道路对他来说,是工作的必经之地,也曾让他“苦不堪言”。

送了三十多年的信,光摩托车就报废了5辆。”李明说,以前道路没有硬化,也没有摩托车,一到秋季多雨的时候,他把自行车扛在肩膀上趟着泥水送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他差不多要走5个多小时。

山多资源少、沟多平地少,是这个位于麻武乡西北部阴湿山区村子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麻武乡乡长孙海峰告诉记者,三年前来到这里,看到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和弯曲泥泞的道路,他的压力非常大,甚至一度认为要让这里的村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甘肃近年开展的扶贫行动开始之后,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兰州石化公司、崆峒山管理局把城子村作为帮扶的双联点,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点燃了希望之火。

2014年,这里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先后整合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危房改造、通畅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950万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提升等多个方面,改变了城子村的面貌。

我们先硬化道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这是制约城子村发展的瓶颈。”孙海峰说,硬化了通村道路之后,村里的人能出去,村外的人也可以进来,还带动了城子村的一项富民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城子村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一脉相承、隔沟相望,是平凉市崆峒区“十万沟、大阴山”旅游风景区的所在地。道路疏通之后,平凉市开通了旅游专线大巴,从前封闭的山村迎来了一批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相继开门营业的农家乐,也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谈及城子村的旅游产业,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蔡生虎很有信心,他认为城子村山川奇骏,风光秀美,只要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旅游产业必定可以“大显身手”。“示范区将在景区建设等方面为城子村提供帮助,帮村民找到挣钱的路子,这才是真正的帮扶。

而平凉人的传统养牛产业,也开始走上了新路子。从前的散养变成现在的圈养,最新的优质品种,让城子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民纳军的牛棚里养了六头牛。他指着一头黑色的小牛说,这头牛出栏之后,至少可以卖六到七千元,这些如今只用半年就能挣到的钱,是从前两年的收入。

以前就知道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也舍不得种饲草,养的牛品种也不好,收入就更不用说了。”纳军说,观念的转变是让他真正脱贫致富的原因。他种品质上乘的饲草,既不费力还能养牛,养牛的收入是从前种地的几倍。而以前总是舍不得地里种草,觉得那是在浪费土地。

除了养牛的收入之外,纳军现在对育苗也很有兴趣,城子村阴湿的气候适合油松等一些林木的生长。他说,等他将牛棚扩建之后,他也要开始育苗,加上妻子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家里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纳军现在住进了村里新修建的“小康屋”,和他一同搬进来的还有另外的29户村民。一应俱全的新式家具,地板干干净净。孙海峰介绍,城子村新建成的30户“小康屋”基本上完成了村民的搬迁,其余的房屋进行修整改造,城子村祖祖辈辈住的土坯房,将成为历史。

忙碌了一下午的纳军,在村里的小超市里买了晚饭。以前油盐酱醋,都必须要去乡里买,现在出了家门口就是超市。几个小孩子围在货架前挑选小食品,老板将棒棒糖分给每一位小朋友,他告诉记者,现在农闲时也有钱赚,等将来村里的旅游火起来,他的超市生意会更好。

一阵汽车的轰鸣声引来了狗吠,这是麻武乡至城子村的客车,每天发一趟。已经退休在家的老邮递员李明看着汽车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在自己家门口坐上汽车。他的儿子现在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李明很欣慰,儿子终于不用再将自行车扛在肩头送信了。

几个村民坐上了这趟开往麻武乡的汽车,孙海峰也上了车,现在他基本上都是乘坐这趟客车来城子村。他说这样既方便又环保,比之前骑摩托车好多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