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中国:3家农户的65年--一位摄影记者跟拍记录中国农村的变迁

24.09.2014  12:09

新华网杭州9月24日电 从衣衫褴褛到丰衣足食,从草棚到楼房……今年84岁的《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从1950年开始,跟踪拍摄10余户浙江农户,万余张照片“诉说”着这些家庭65年的变迁。

日前,徐永辉为记者精心撷取叶根土、汪阿金、贺金财3家的照片,重温他们的“家史”,见证中国农民翻身解放、走向富裕的历程。

发家致富:昔日是长工,今日当厂主

这是一张拍于1950年的全家福——汪阿金、妻子沈阿三和两个孩子,围坐着一张破旧小木桌吃饭,身后是一间歪斜的茅草屋。

他们的大儿子举着毛主席画像喊‘毛爷爷来了’。汪阿金给人当了20多年长工,终于翻身得解放。”徐永辉说,当年在杭州余杭县乔司镇的供销社门前,农民们纷纷抢购毛主席画像,汪阿金一口气买了4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获得解放的农民忙着解决温饱。1979年,改革开放让广袤的农村大地苏醒,思想得解放的农民则忙起发家致富。1982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确定下来,农村生产力被极大解放。

以前连一只羊都不敢私自养的农民,现在则办起个体企业。汪阿金的儿子汪水灿说,他们兄弟几个是最早“下海”的,一个开纽扣厂,一个创医药企业,还有一个进国企,在村里都是“先富起来的人”。

幸福生活定格在1982年的全家福——新盖的一层瓦房墙面刷得雪白。汪阿金和老伴坐在前排,笑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70年代汪家后代就骑上自行车,80年代开上摩托车,90年代家里就买了小轿车。1998年小儿子汪水法开车接母亲进城过中秋,在汪家三层洋楼前,满头白发的沈阿三在半开着的车门前笑容满面。2010年,汪阿金的大儿子汪水狗一家也住进城里的新楼房。

昔日长工,挣到的只能勉强糊口,基本无收入可言。今日厂主、房东,2014年,汪阿金的后代共有9辆轿车,不但每家都有自己的新楼,有的还不只一套。

社会保障:以前病到“扶墙”,现在新农合兜底

一家五口,衣衫褴褛,除叶根土有笑容外,妻子高阿二和孩子神色或是忧愁,或是恐惧——1950年冬,徐永辉为雇农叶根土拍下有生以来第一张全家福。

徐永辉对当年情景记忆犹新:“高阿二包裹着头巾,扶着墙壁走出来,站都站不稳。全家穿着破布旧絮拼成的衣服,腰间扎着绳子,以防旧棉絮掉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叶根土分到了田地,全家吃饱穿暖了,妻子的身体也好了。

时隔29年后的全家福上,高阿二老人身着新棉袄,梳着两条麻花辫,面带微笑端坐中间。子女们在她身后一字排开,有的穿着套装,有的穿着碎花棉袄。

上辈人吃饱饭都成问题,哪有钱看病买药?现在吃喝不愁,看病也方便了,全家人都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能报销了。”叶根土的儿子叶兴友说。

我国2002年开始新农合试点,2013年覆盖8亿多农民,累计19.4亿人次受益。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65年前,新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如今,每年有数百万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2013年,叶根土大女儿的孙女杨希晨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戴着黑框眼镜、穿着学士服的杨希晨满面笑容地与导师握手——徐永辉将这一瞬间变成永恒的画面。

户口“农转非”:草棚换成电梯公寓,农民变身“城里人

1955年,贺金财和新过门的媳妇,以及母亲宋玉英,一家人站在草棚房前,贺金财的褂子上打着两块大大的补丁——

徐永辉说:“新媳妇进门,使这个人气凋零的家一下子有了生气。

好日子果然来得很快。1959年的照片中,贺金财戴着草帽,在拆自家草棚。徐永辉说,这是要搬进政府建造的农民新村。

时光荏苒。农民新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1994年,贺家站在二层楼房前拍下一张亮丽的全家福:贺金财坐在一把藤椅上,一脸惬意;老伴烫着短发,精神十足;儿媳穿着橙色上衣,戴着红领巾的孙女则穿了一套粉红色套装。他们身后,是一排排小洋楼。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全国城镇化步伐由此进一步加速,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贺金财的儿子贺来法告诉记者,2008年拆村建居,全家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2013年一家人搬入电梯公寓,拆迁中获补4套房。“现在3套出租,村里还给老人每月都发补贴,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贺来法的女儿已是一家公司职员,且已结婚生子。2014年,徐永辉为贺家拍下一张最新的全家福:贺来法夫妇及其女儿、女婿、外孙全家人站在新小区内,喜气洋洋。

老照片上的田间小路,如今已是宽阔的水泥公路,不时出入的私家车,载着人们驶往更美好的未来……(商意盈 刘明洋 朱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