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精准发力为推进贵州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而奋斗在2016年上半年全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创新思路 精准发力
为推进贵州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而奋斗
-----在2016年上半年全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
(2016年7月26日)
同志们:
从刚才正录同志通报全省上半年畜牧兽医工作相关任务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今年时间过半,但目标任务还没有过半。今天省农委召集大家来开这个会,一是针对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有必要给大家提提醒、敲敲钟,希望大家警觉起来,利用下半年的时间,努力把工作干好,到年底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二是世事更迭,时过境迁。国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7月12日省政府在毕节市大方县召开了全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裂变发展现场推进会,畜牧业是我省裂变发展重点产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明确要求畜牧业要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实现“井喷式、裂变式”发展,这就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创新思路,提振信心,百般努力,共同把我省山地生态畜牧业推向一个新高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坚定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供给、惠民生、促稳定的大产业。发展畜牧业,既是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利农之举,不仅符合我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更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取直、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当前,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部环境,都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一)有利于我省畜牧业大发展的形势
1、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从全国情况看。近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59公斤,为世界平均数的两倍。预计未来20年,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将翻一番”。我国未来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农村人口城镇化数量约1200万,随着人口总量增长、收入水平提升、城镇化加快推进,肉蛋奶和牛羊禽肉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据测算,目前我国每天消耗2.3亿公斤肉、8000万公斤禽蛋、1亿公斤牛奶,全国每年新增肉类需求超过 80万吨。就我省而言。肉、蛋、奶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不小的差距,提升空间较大。目前我省肉类人均消费为30公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尤其是牛羊肉人均消费仅为2公斤,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但近年全省牛羊消费量年均递增率达16%;禽蛋人均占有量为4.6公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全省城镇居民乳制品人均消费14公斤(其中鲜奶3.3公斤),全国平均水平为33公斤,亚洲平均水平约为68公斤,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05公斤。目前贵州奶制品消费市场中仅有30%是由三联乳业、好一多等企业生产供应,70%的奶制品是由蒙牛、伊利等省外企业产品供应。奶制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国奶制品消费市场将达到6000万吨(目前约为2700万吨)。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全省、全国畜产品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 一是生态环境优良。我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非常适宜畜禽生长繁殖。全省森林覆盖率50%以上,空气清新,水无污染,土壤干净,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构筑了动物疫病传播的天然屏障。所有这些为我省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二是资源优势突出。我省饲草资源丰富,全省有各类草地9674万亩,天然草地可供饲用植物种类1000多种,每年有4400多万吨鲜草,11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和600多万吨藤蔓可供家畜利用。全省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4600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约3000万个羊单位,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如香猪、关岭牛、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矮脚鸡、长顺绿壳蛋鸡、三穗鸭、平坝灰鹅等一批性状特异,极具开发价值的地方畜禽优良品种,其中6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畜禽品种为培育贵州地方特色品种,打造贵州知名品牌提供了条件。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69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51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960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7个,注册畜产品商标数百个。兽药、饲料及畜产品检测总体合格率95%以上,近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香猪、黔北麻羊、长顺绿壳鸡蛋,柳江鸡蛋,山花、好一多牛奶、黔五福腊制品、永红牌牛肉干等一批畜产品品牌赢得市场青睐,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贵州优质畜产品品牌形象。四是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熟。通过多年探索创新,我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现代畜牧业型态正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企业+家庭牧场”三位一体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涌现出温氏、铁骑力士、特驱希望、柳江等一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推进全省畜(禽)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样板、树立了典型。五是交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随着沪昆、厦蓉、杭瑞高速公路以及贵广、沪昆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和全省县县通高速,我省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凸显,加快了我省畜产品销售走向全国中心、沿海城市,为贵州“黔牧出山”创造了条件。
3、畜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2003年至今,国家先后(修订)颁布施行了《草原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防火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畜牧法律法规。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先后下发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都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十年来,中央财政扶持畜牧业资金累计达1950亿元。省委、省政府连续13年出台聚焦“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这些文件都对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200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 牧业 发展的意见》两个指导性文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2014年敏尔书记批示指出:“畜牧业是与种植业并列的两大农业产业之一,是决定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志刚省长对畜牧业发展情有独钟,每次讲话对畜牧业发展都有新要求,明确提出畜牧业要尽快实现“井喷式”、“裂变式”发展。近年来我省畜牧业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加大,2015年中央和省级投入我省畜牧业发展资金5.7亿元,达到历史新高。我省正在筹建的“畜牧业发展基金”,也将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解决融资困难、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为我省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我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看到有利形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攻坚期,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加快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不大、不强、不高、不稳、不足”。
“不大”就是总量不大。 2015年我省生猪存栏1558万头,仅为全国3.4%;肉类总产量202万吨,仅占全国2%,连湖南二分之一都不到,在西部周边省中处于末位。禽蛋产量仅占全国0.5%,只相当于四川的11%。牛奶产量6.2万吨,占全国0.1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
“不强”就是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猪、牛羊仍然以销售活畜、初级屠宰分割为主,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目前现有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不响,产品档次低,带动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加工能力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发达国家原料肉加工率50%以上,全国15%左右,我省仅为9.7%。全省还没有形成大、中、小型市场融合的销售体系,这些都是制约我省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障碍。
“不高”就是规模生产水平不高、单产水平不高。 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仍以分散饲养为主,还没有从传统模式中蜕变出来。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仅为12.73%、8.1%、17%,远低于全国42%、27.6%、34.3%的平均水平,规模养殖水平不高仍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全省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出栏率分别为112%、25%、73%、12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22、26、81个百分点。每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12.65头,比全国平均水平(16头)少3.35头;每头肉牛平均产肉12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公斤),更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0公斤以上)。
“不稳”就是市场不稳、政策不稳。 近年来,受供求、成本等因素影响,畜产品价格呈现波动频率加快、周期缩短、走势复杂的趋势,加之饲养成本增加,加工难度加大,抗市场风险能力越来越弱,容易形成产业大起大落。我省在产业发展上,缺乏整体思考,扶持补贴政策随意性大,市、县存在主官变换,支持产业大发展的政策也随之变换的情况。
“不足”就是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贡献率不足。 近年我省畜牧业资金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与其他行业比较,仍存在资金增幅小,投入相对偏低的状况。据统计显示,2005年以来农林牧渔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金投资总额比例逐年下降。我省畜牧业科研与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畜牧业增产或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普遍在60%~80%,全国平均49%,我省仅为40%,畜禽饲养中工业饲料使用率只有5%左右,落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还存在几个关键制约因素,表现为“三难一增”。一是环境保护难。随着畜牧业不断发展,一些畜牧业主产区由于没有认真规划指导,没有有效治理畜禽粪便,破坏了养殖场周围水源、空气和村庄的清洁,社会反响强烈,甚至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建设用地审批难。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的增加,畜牧业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压力增大,畜牧养殖用地选址难、申请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三是融资难。发展规模养殖,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严,首次投资大,政府支持弱,农民收入低,风险程度高。养殖者是畜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养殖业除承受市场风险外,还要承受疫病风险,金融部门对畜牧业信贷支持信心不足,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养殖业主质权抵押难突破,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扩大再生产信贷资金匮乏,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四是动物疫病防控风险明显增大。一是基层防疫队伍及机构不健全,职能弱化,技术人员少,全省88个县级单位中仅有27个在乡镇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且执法主体资格不具备,难以承担基础免疫,监测采样和动物卫生监管的职责任务。二是用于各级防疫的实验室,检疫装备,专项动物疫病控制净化以及常规面上疫情监测、采样、流调、处置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我省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点多、面广、分散、工作量大的情况,导致近年来我省连续发生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情,动物布病在局部地区呈抬头趋势,加之畜禽调运频繁,省外病原不断传入我省,增加了我省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风险。
总之,我省发展畜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市场、有潜力,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压力就是动力,差距就是潜力。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
二、创新思路,精准发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畜牧业发展也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实现畜牧业快速发展。“去”是为了给有效供给腾空间;“降”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补”是为了拉长供给体系短板。
从区域来讲,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在“三北”(黔北、黔东北、黔西北),潜力在“三南”(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提升在“黔中”(贵阳、安顺)。就畜禽而言,猪、禽是基础,牛、羊是希望,奶业空间大。因此,要实现贵州畜牧业大发展,就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畜(禽)施策,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禽则禽,创新思路,优化布局,“多业并举”。
总体要求: 立足贵州好资源,围绕贵州“大扶贫”,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发展理念,把畜(禽)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上去思考,从注重全面推进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转变,从注重畜牧业生产数量向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注重生产和营销并重转变。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发展,重点产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抓大促小,全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带动、集约化经营、组织化运行、品牌化营销,提升畜牧业供给侧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走出一条不同于牧区、有别于农区的贵州畜牧产业发展新路。
目标任务: 围绕“一年示范,两年提升,三年突破”目标,从2016年起,分批在重点县发展重点畜禽产业。通过3年发展,重点县重点畜禽存、出栏实现翻番,生猪产业重点县畜牧业产值增长80%以上,牛、羊、禽产业重点县畜牧业产值增长6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重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培育打造4—6个全国知名公共品牌。未选入裂变发展的县(市、区),每年至少新建一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畜禽存、出栏数量、肉类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和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均应有相应增长。
重点工作: 以实施“九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繁体系、饲草饲料、动物防疫、质量安全、品牌创建等体系建设。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行动。 把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抓好农户传统养殖方式改造,支持农户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支持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二要加强对专业养殖农户的引导和培育,加强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使其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主体。三要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成片推进”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选择统一的圈舍设计图纸,以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畜禽品种、饲草饲料、规模饲养、疫病防控、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与畜产品安全等畜牧生产标准的应用,努力实现“六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二)大力实施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一是根据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良种推广指导目录,坚持引、育、繁相结合,采取企业主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提升1个省级良种猪原种场,10个存栏能繁母猪2000头的扩繁场,15—20个年提供20万头仔猪的商品场,30个年提供1000只能繁母羊的种羊场和4个年孵化500万羽蛋鸡或肉鸡的孵化场。二是扶持精液改良(配送)站点建设,着力推进全省现有的1.5万余个基层品改点升级改造,并逐步向村级延伸,在重点发展区域布局种公猪站10个,生猪精液配送点300个,牛羊品改示范点200个,逐步推进品改合作组织建设。三是保护、培育并开发香猪、关岭牛、黔北麻羊、长顺绿壳蛋鸡和三穗鸭等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且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打造贵州品牌。积极推广优良地方品种,鼓励和引导企业从国外引进优质青年母牛、奶牛,并参与畜禽良种生产,根据提供良种数量给予相应项目或财政资金支持。四是实施《贵州省奶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全省能繁奶牛达5万头,奶制品自给率达70%。五是加快建设完善种猪、种羊质量检测中心和省级种畜禽管理信息平台,为优良品种推广提供服务保障。六是积极扶持特种养殖业,对有规模、带动力强的特种养殖,加大支持力度。
(三)强力推进饲草饲料提升行动。 以国家扩大粮改饲试点为契机,2016年选择2—3个县开展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的粮改饲试点工作,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继续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林草结合模式”、“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冬闲田土种草及天然草地改良等项目。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建设秸秆青贮氨化池、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加工设备、畜禽养殖和秸秆饲料加工基础设施改造。初步形成集饲用玉米、草地和农副产品为一体的多元化饲草饲料保障体系,保障草地畜牧业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工业饲料研发和生产,重点抓好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及全混合日粮(TMR)的开发与应用。
(四)强力推进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事关畜牧业发展成败,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要紧紧围绕《贵州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切实落实“三个强化”,统筹抓好“六项工作”。“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工作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管理。二是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人,又需要钱。机改后,客观上削弱了这一块工作,县、乡两级特别明显,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经费无保障的情况,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千方百计解决好基层有人干事、有钱养兵、有钱打仗的问题。三是强化机制创新。继续实施巡视巡查、预警通报、损失评估制度,健全完善疫情报告、应急处置等责任制,全力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动物防疫公益性服务,推动动物防疫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六项工作”:一是抓好基础免疫。继续推行规模场常年程序化免疫,对散养畜禽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二是抓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继续开展“红线预警行动”,围绕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在重点场所和区域开展监测工作,注重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分析判断,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重点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加快省疫控中心实验室改造和省疫控大楼修建和投入使用。三是抓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严格执行“六条禁令”和屠宰检疫“五不得”,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工作,推动“互联网+”与兽医卫生工作深度融合,加快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监管信息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疫病净化。继续实施H7N9流感剔除计划和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分病种、分区域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确保到2020年完成各项净化目标。五是抓好应急准备。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快速反应、果断处置,防止扩散蔓延。六是抓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力推动相关工作,确保2019年底前每个市(州)建成一座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和配套的收集暂存网点。
(五)强力推进投入品监管提升行动。 一是严格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继续开展“兽药双查双打”、“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和“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治理”等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物质、制假售假、滥用抗生素、违规使用兽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二是严格落实属地监管和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大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和飞行检查力度;加大对风险大、隐患高的兽药监督抽查力度;继续推进兽药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兽药二维码电子监管;大力宣传养殖安全用药规定,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引导养殖户自觉规范使用兽药。三是建立健全兽药监测预警制度,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兽药质量及兽药残留监控,扩大抗菌药物残留抽检覆盖面,提高抽检频率,追溯阳性样品。强化检打联动,确保假劣兽药立案查处率100%、兽药残留阳性样品追溯率100%。四是全面推进《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规范饲料行政许可审批,抓好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饲料和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强化饲料打假和违法行为治理;严格规范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生产、使用;组织实施好农业部和省级饲料监测计划,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
(六)强力推进牲畜屠宰监管提升行动。 加强牲畜屠宰监管,是保证肉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各地要在继续实施好“屠宰亮剑行动”和“动监雷霆行动”基础上,当前要重点抓好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要进一步完善机构队伍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建立,保证工作经费到位,落实行业监管责任。要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强对屠宰企业的常规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把生猪入场、待宰静养、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检疫检验、产品出场等重要关口;要对获证屠宰企业开展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报请政府取缔其定点屠宰资格,符合要求的,及时换发新证;要强化屠宰监督执法,积极协调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屠宰环节的违法行为。要积极推进屠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屠宰企业采用“厂场挂钩”“厂超对接”等方式,建立优质、安全肉用畜禽稳定供应体系,开展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七)强力推进畜牧品牌创建行动。 一要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充分挖掘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名牌意识、商标意识,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大打“绿色牌”、“有机牌”、“安全牌”,通过媒体报道、展会推介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品牌意识深入人心,示范推动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品牌创建。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强化生鲜奶运输监管,做优、做强、做大我省奶制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要立足我省畜禽品种特色各异的优势,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持久生命力并且“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扩大“香猪”、“绿壳鸡蛋”、“黔北麻羊”等一大批特色品牌的影响力,把“贵州黔五福”、“贵州柳江”等一批市场优势明显的企业品牌做强做大,逐步形成以品牌为主导、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化新格局。三要积极支持农超对接,鼓励支持畜牧企业开体验店、办展示园,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产品,打造畜牧知名品牌。
(八)强力推进产业组织深化行动。 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够延长产业链、提升增值空间,而且能够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规避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要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领军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机制运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温氏、新希望等知名企业直接参与或投资参股,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构建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梯次增值的产业格局。通过农村“三变”改革,鼓励村级集体组织参与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整体带动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
(九)大力实施畜产品市场拓展行动。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畜产品集贸市场的同时,在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和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带动区域性的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服务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突出搞好畜产品产销对接、储运配送。积极扶持畜牧大型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物流园区,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期货贸易等方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主动到粤、沪等大中城市开发畜产品销售市场。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把握市场变化趋势。适应市场需求,搞好畜产品展示博览、品牌推介、广告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搞活畜产品流通。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制度。 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形成强大工作态势,推动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项目跟踪服务等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强大合力。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市县两级要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目标等主要指标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交帐,省农委每年将对各地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三是建立挂帮制度。省农委将建立“行政、业务”双向挂帮制度,相关处(站、所、中心)分别抽一名处级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畜牧产业重点县进行挂帮,定期进行指导和督促,省农委年终对挂帮人员进行考评。各地要建立相应的挂帮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金融扶持。 改变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财政投入方式,省级对每个重点县进行专项投入,今年首批确定的8个裂变县,每个县先期投入500—600万元,以后通过畜牧业发展基金予以继续支持,明年、后年分别选择8—10个县,通过三年时间在全省26个县推进猪、牛、羊、禽4个产业裂变发展。各地要将省扶贫办切块到县的扶贫资金向畜(禽)牧业方面倾斜,侧重于畜禽良种引进和繁育,圈舍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禽饲养、动物防疫技术培训,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等。各地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为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畜禽养殖的积极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一些经济穷村或“空壳村”,可在畜牧切块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参与“三变”改革,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育成熟的地方,还可将此资金直接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参与入股分红。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把“畜牧业发展基金”作为企业(农户)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畜牧业。在扩大能繁母猪、生猪、奶牛以及价格保险覆盖面的同时,积极探索肉牛、肉羊、家禽等畜禽保险办法,提高畜牧业抵御疫病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加大科技攻关。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畜牧企业等技术资源,建立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大协作机制,实施好良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等项目,争取在良种繁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治、安全评估等方面出一批新成果。二是加快技术推广。积极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院坝培训、专家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畜牧科技成果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着力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强对基层畜牧业发展和畜禽养殖企业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鼓励畜牧技术干部带头创办、领办畜牧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培育构建畜牧兽医科研创新团队、战略联盟、产业技术体系、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抓好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以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为抓手,加大畜牧从业者职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素质、能力和水平。
(四)狠抓作风建设,提升行业形象。 畜牧产业要裂变,业务部门是关键,干部的良好作风是关键中的关键。全省畜牧兽医系统党员干部务必要提高政治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一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引导人。针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推行“权力清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二是加强行风建设。管行业就得抓行风,谁主管谁负责,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行权,推行政务公开,把“内强素质、重服务,外树形象、创辉煌”作为畜牧部门今后工作的风向标,切实转变作风,提升行业形象。同时加大行业对外宣传,传递正能量,培养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在全省开展畜牧兽医“五个十佳”评选活动(即:十佳先锋、十佳卫士、十佳能手、十佳标兵、十佳企业),努力打造一支“有思路、有激情、有作为”的“三有”干部,努力培养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畜牧好干部,树立全省畜牧兽医系统新形象。
同志们,时代旋律催人奋进,光荣使命激荡人心。加快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满腔热情和百倍信心,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的精神,鼓足干劲、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进全省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