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度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研究成果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
2015年度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研究成果
《贵州省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
课题从大气、水、土壤、植被等环境介质的角度,构建贵州省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立足于生态环境本体,着眼于省域环境质量的保障及治理,以指标的客观性和环境数据的可得为出发点,以指标选取精简性为原则,抓住环境指标强约束性这一特征,最终获得基于开放性指标体系指导下的环境治理成果,从而形成省级政府倒逼市、县级政府的政绩利剑。对比以前许多以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地方实践,本指标体系更有助于真正实现国家“十三五”所要求的环境污染从数量控制到质量控制、从强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型要求,确保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改善,开启党政同责环境政绩考核改革的钥匙。
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贵州省生态底线指标体系。构建本生态底线指标体系旨在实现三大功能:其一,起约束作用,为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设定行为底线;其二,起考核作用,考核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实际作为;其三,起引导鼓励作用,引导政府积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生态底线指标体系进行政府相关管理绩效的评估,据环境保护状态系统的特点,选用通过环境状态的测量值与底线值(目标值)的比较,来反映“守底线”的实际绩效,与此同时,考虑到贵州省各行政区、各功能区的生态特点及环境初始状态的差异,需要引入历史的数据进行修正,因此进一步通过历史基准值与环境状态现值的对比,来更客观的反映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衡量市县党政一把手执政期间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幅度和努力绩效。
《贵州“十三五”发展战略及GDP指标体系研究》
本研究课题主要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明确提出了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二、明确贵州省“十三五”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即贵州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枢纽、高层次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等五个战略定位。三、“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关键挑战或核心任务,一是从经济增长方式看,要选择正确的战略、制定有效的政策,切实将贵州“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基础设施投资优势切实转化为长期的产业发展优势;二是从区域发展模式看,切实从外援型发展模式逐步过渡、提升到自生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十三五”期间,贵州一要创造条件加快承接东部传统产业的转移。二要积极搭建产业平台,敢于在真正意义上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前沿领域与东部地区开展合作竞争。三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到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四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新兴产业,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贵州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路径研究》
该课题明确贵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高地和重要承接区、我国内陆山地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具有西南文化特色的国际合作先导区。贵州应当多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联系,以“政策沟通”促进合作交流。在通道选择上贵州可以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重点是西向通道和南向通道。其中西向通道即向西沿着沪昆铁路至云南,面向南亚和东南亚,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向通道即沿黔桂线和贵广铁路方向,联接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融入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经济合作区,成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一部分。该课题还提出贵州应当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联接。
贵州要率先破除行政壁垒,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以强化国内区域协作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大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实现“贸易畅通”,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创造条件开展“资金融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扶贫开发的“贵州路径”、问题及对策》
课题把扶贫开发的贵州路径总结为“三精准四提高”。“三精准”:一是精准识别,二是精准帮扶,三是精准管理。“四提高”:一是提高制度效力,二是提高区域动力,三是提高资源合力,四是提高发展能力。
扶贫开发的“贵州路径”,引领贵州广大贫困群众向“同步小康”阔步前行。但是,我省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体制机制依然需要进一步创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9个并存”。一是贫困面大与贫困程度深并存;二是贫困户能力弱与劳动力空心化并存;三是基础设施欠账大与底数不清并存;四是精准识别程序繁琐与结果偏离并存;五是扶贫资金少与使用效率低并存;六是资金配套难与到位不及时并存;七是贫困群体物质生活差与公共服务少并存;八是扶贫机构断层与人才作用发挥不平衡并存;九是治理贫困方式固化与章法杂乱并存。
针对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有效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须实现“9个善于,9个统筹”。第一,善于利用两种资源,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一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二要善于发掘内部资源;第二,善于实现群众“两有”,统筹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一要让贫困群众“有志”,二要让贫困群众“有智”;第三,善于摸清贫困家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第四,善于优化识贫程序,统筹推进精准识别和管理工作;第五,善于用好扶贫资源,统筹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第六,善于创新制度设置,统筹提高贫困县扶贫开发能力;第七,善于推进社会建设,统筹实现贫困人口全面发展;第八,善于发挥人才优势,统筹推进扶贫队伍建设;第九,善于把握扶贫规律,系统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人口双向流动趋势下西部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政策对策研究》
该成果认为,农民外出抑或返乡将是未来西部农村社会的一种“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西部地区三类农民(外出、返乡和留守农民)政治参与不足的状况。
解决“供”、“需”均不足进而三类农民政治参与不足矛盾应采取如下对策措施:①要树立1大理念前提即“差别化政策”;②遵循8大原则(党的领导原则、能力优先“再造”原则、制度化原则、全面性与系统化原则、以“农民”为本原则、循序渐进和分类促进原则、无歧视性原则、动态化原则);③构建4大机制即能力提高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④构建“三柱一顶”的对策构架(培育三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条件、归正政府责任、扩展三类农民政治参与社会空间、健全三类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体系)。
《梯度与失衡:贵州社会结构30年变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贵州社会结构已实现从“倒丁字型”到“类葫芦型”结构形态的历史嬗变,表明社会结构的包容能力有所增强,但中间层的培育还很不充分,整个社会发展仍将面临着不少的矛盾与挑战,并成为诱发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中国梯度发展格局的推进、改革发展重心的转移、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贵州地区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发展格局。
从变迁过程看,贵州社会结构变动明显,但整体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从变迁特征看,贵州社会结构不仅整体滞后于经济结构(至少在15年以上),而且表现出“非同步性”、“非均衡性”、“梯度性”的变动过程及属性。从变迁趋势看,在欠发达、欠开发等因素的深度影响下,在“先天性”和“后致性”不足的双重制约下,未来贵州社会结构变迁将呈现出“总体趋于优化”、“区域分化加剧”、“迟发效应凸现”的发展态势。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5)》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吴大华院长担任主编,省社科院法律研究所承担的院级学术品牌蓝皮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该报告深度关注贵州省法治建设和依法治省的重大举措,全面反映2014年贵州省法治发展的进程,深入解读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着力预判法治贵州建设的发展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该报告认为,2014年以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高度,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法治贵州建设。地方立法、行政法治、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等领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该报告针对法治贵州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贵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建设法治中国、法治贵州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系列对策建议:一是在法治贵州建设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领导方式的制度化,提高法治贵州建设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度,增加各环节的透明度;二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充分发挥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健全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改进依法行政考核体制及其结果运用,加快提高政府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四是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把平安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继续践行制度创新,力争为全国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积累更多有益经验。
《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与《瑞士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译汇》
重点围绕瑞士如何通过绿色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瑞士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城镇化、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发展比较研究。在总报告部分,本书在对贵州与瑞士发展基础、现状与历程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瑞士发展的九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可持续协调发展是瑞士国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二是严格的生态环保法律是瑞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资源再生利用是重要国策;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是瑞士立国之本;四是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走高、精、尖产业技术路线;五是采取就地城镇化模式,制定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城镇发展规划;六是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是瑞士旅游业和谐发展的灵魂;七是教育投入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瑞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八是科技创新为瑞士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支撑;九是全球性的开放政策是瑞士保持世界竞争力前列的重要保障。在借鉴瑞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贵州发展、打造“东方瑞士”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加快贵州发展的五大保障措施:一是树立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理念;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三是加强国际型领军型职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快促进科技信息与产业融合;五是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生态文明发展比较研究部分。本书重点通过对贵州与瑞士优化国土空间、节约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绿色城镇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绿色消费,以及其支撑系统(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以探索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路径。
在山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部分。本书重点通过对贵州与瑞士的山地新型工业化、山地农业现代化、山地绿色城镇化、山地信息化、山地现代综合交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山地资源开发,以及发挥区位优势、发展路径等进行比较研究,探索贵州绿色后发赶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比较研究部分,本书重点通过对贵州与瑞士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业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和指出了贵州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何以走出“五重”困局》
曾几何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牵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并成为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肩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显然,切实关注好、研究好“留守儿童”问题,无疑有助于真实逼近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及图景,有助于科学审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子女遭遇留守或随迁的“两难”抉择;有助于深度透视农村留守儿童经受“贫苦”与“失宠”交织的坎坷命运;有助于不断警示农民工家庭代际恶性循环可能给社会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与危机。
从发展困局看,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化环境不容乐观,仍遭遇来自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五重”困局:一是政府工作面临“四大”难题;二是学校建设面临“三大”困境;三是留守家庭面临“三缺”问题;四是社会参与面临“三大”不足;五是留守学生面临“四重”障碍。
从对策建议看,要切实解决好贵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省情实际出发,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对策思路,制定工作措施,真正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一是顶层设计“重保障”,从政策上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二是优化制度“带出去”,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三是创造条件“回来陪”,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四是教育帮扶“助成长”,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五是社会齐力“共抚育”,构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体系。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把依据形而上之道得出的思想称之为形上智慧,从形而上的“道”来观照贵州文化及其文化大师,贵州能带给世人提供的智慧资源在于,从历史来看,贵州虽僻处西南边缴之地,然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汉代即有舍人、盛览、尹珍,开创黔中学术气象。唐宋以降,兵燹屡兴,天荒人废,虽代不乏人,而载籍难考。至明永乐年间,始置贵州布政使司,由是人文彪蔚,与中原学术文化交流渐多,至明中叶后,黔地学人始称盛焉。建省600年来,在贵州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它们相对于贵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博大精深,具有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点,再加上这一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使其自然拥有宏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认识。
《设立贵州大数据领域国家级联合研究项目的建议》
该研究报告指出贵州从省级层面率先启动大数据产业,并出台系列省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规范性文件,具备了除地理、生态、能源、用地和人工成本等客观优势外,还具有政策上的比较优势、决策上的先发优势等。但还应当看到贵州大数据高端人才相当缺乏,与省内大数据产业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需着力加强贵州大数据领域基本问题的研究力量,设立贵州大数据领域国家级联合研究项目。
报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数据领域国家级联合研究项目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明确设立贵州大数据领域国家级联合研究项目的双重目的在于一是锻炼和发展贵州大数据人才,培育有行业竞争力的大数据研究团队;二是促进贵州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解决,保障大数据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其次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渠道建立贵州国家级大数据科研项目通道。最后要规划好后续措施。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该报告指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贵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中一项新的探索和实践,也是贯彻“精准扶贫”精神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既涉及地理空间的变换,也涉及产业结构、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调整。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情况和问题,应予以足够关注。
报告认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牵涉的各行动主体自身及相互之间既具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着差异性,因此面临部分移民仍面临就业困难、发展压力大的问题;政府资金整合及配套难,管理有待改进;园区及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同时,促进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对策有三:一是探索三项试点,完善制度设计。二是协调三种关系(即地方政府与移民、企业与移民、本地原住民与移民),促进和谐发展。三是搭建三个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四是构建监管问责机制、跟踪反馈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服务。五是建强党政组织、扶持社会组织、鼓励移民自治组织及群团组织。
《依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光明日报》2015年2月8日第7版。文章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加快发展、开放创新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面对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贵州的发展必须坚持依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在守住发展的底线上,对贵州来说,发展的底线就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就是多彩贵州既要高端承接产业转移,又要坚决拒绝污染转移。在守住生态的底线上,对贵州而言,生态的底线就是要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是要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就是水及大气环境质量要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
守住两条底线,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发展。守住两条底线,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深层次地转变增长方式。守住两条底线,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深层次地推进生态文明。
《创业要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光明日报》2015年7月8日第13版。文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创业要实的核心要义,在于实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这既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和行动准则,又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
创业要实,本质是要实干事。创业实不实,是衡量作风好坏的一把重要标尺,也是成事兴业的基础保障。“干事”是干部的天职。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实干,是梦想成真、事业有成的根本保证。创业要实,前提是要敢干事。党员干部敢干事的作风建设和本领能力不断面临新的“赶考”。“担当”是干部的使命。有大的担当,才能干大的事业。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敢于担责、直面矛盾的魄力,把推进“四个全面”的大事要事时刻记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敢干事、能担当,背后是品格,是境界,更是能力。创业要实,关键是要善干事。肩负一方发展大任,仅有创业激情和愿望远远不够,需要做到既能“勇于直面矛盾”,又能“善于解决问题”。干事要多动脑、勤思考,善于挤出时间学习,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的开展,干事创业必须要有严格执行的硬性。干事创业还贵在持之以恒。创业要实,目的是要干成事。只有干成事,才能惠及百姓,体现执政为民要求。干成事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