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现实感”诗歌回潮?评论家:诗歌处境仍然尴尬
诗歌让墨刚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撑。 石英杰摄 图片来源:河北日报
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上官云) 近日,知名作家冯唐翻译的《飞鸟集》,由于与经典译本风格相差较大等一系列原因,评价毁誉参半,再次引起了文学界对诗歌的关注。其实,从年初的草根诗人余秀华走红开始,到在诗歌描写各种食物的“食物派诗人”横空出世,再到被称为“中国最小的诗人”的北京9岁男童铁头出版诗集……2015年的诗歌界显得颇为热闹。诗人、诗歌评论家秦晓宇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对诗歌创作、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微信尤其起到了助推作用。但诗歌目前的处境仍然是比较尴尬的,“诗歌稿酬微博,也没办法被商品化。诗人无法纯然靠写诗养活自己”。
现象:冯唐版《飞鸟集》毁誉参半 诗歌评价标准再起争议
大致今年7月份,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出版。近期,部分内容在网上流传开来,包括“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等句子,也有“我会给你新生哒”等网络语言。这引起了翻译家、诗人、读者的广泛争论,甚至有读者指其“俚俗不雅”、“亵渎泰戈尔”。
面对争议,冯唐并不认为自己翻译的《飞鸟集》失去了原本的哲理意味,他表示,要让作品说话,时间说话。其实,冯唐之前就出过一本诗集《冯唐诗百首》,其中一些诗句也曾受到指摘。他本人则在一篇文章中自称是“中文超简诗派创始人”,“诗歌长度通常比唐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还短”。对此,有网友调侃其“一直有诗人情结”。
不可否认,《冯唐诗百首》以及冯唐翻译《飞鸟集》的曝光,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诗歌及其创作标准的讨论,而这并非该话题首次受到关注。早在今年年初,女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作几乎是一夜爆红,并迅速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打工诗人郭金牛受邀参加第46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吃货诗人”等草根诗人网上走红……一度引发文学界对其作品成就的讨论。
“诗歌创作有很多方式,哪一种都可能产生好的诗歌。”对于诗歌作品的评价标准,诗歌评论家秦晓宇认为,草根诗人的写作与自己的人生经验息息相关,并能以诗歌语言表达出来,“就特别能触动人心”。
“能够被铭记的诗人,往往既具有美学的创造性,又有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发现性。无论哪个时代,不管出现多么轰轰烈烈诗歌事件和大张旗鼓的诗歌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诗歌文本。”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诗人、评论家霍俊明如是说。
新变:互联网提供发布平台?微信阅读助其“升温”
与往年相比,今年诗歌界出现了不少吸引眼球的诗人、事件。甚至曾有专门的研讨会召开,讨论草根诗人频频出现的原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发表平台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成为诗歌或与诗歌有关的话题流传益广的推动力量。
比如,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曾这样分析“草根诗人”不断涌现的原因。他说,这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同时,“草根诗人”算不得一顶“桂冠”,“底层写作不应只是一种生存的欲望,写出的首先是诗,应该遵循诗的美学原则”。
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给诗歌传播、阅读带来了“春风”。秦晓宇对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分析道,由于篇幅太长,小说等文学作品并不是太适合放在微信朋友圈阅读,诗歌一般来说短小精悍,相对比较合适,“比如需要阅读来打发一段时间的时候,有诗歌这样一种聚焦性的阅读是很好的”。
“现在知名的一些诗人,如西川、杨炼等都有着共同的成长模式。早先喜欢写诗,但是可发表的刊物并不多。”秦晓宇对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表示,后来互联网出现,诗人们就比较容易地将作品在网上发表,“也可以这么说,微信出现以后,写诗的人又多了一个传播平台”。
由此,秦晓宇颇为乐观地说,微信兴盛以后,我们就知道,读诗的人大有人在,只是以前没有“现形”罢了,“诗性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诗人”。
分析: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处境较尴尬
谈到2015年诗歌界的特点,秦晓宇以三点进行概括,第一,具有现实感的诗歌在回潮;第二,微信,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在不断推温诗歌的文化阅读;第三,以纪录片《我的诗歌》为特征的更具影响力的诗歌展示方式,开始吸引公众注意力,“这一年,对诗歌创作、阅读传播,以及关注度的聚焦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提到“诗歌趋于衰亡”的说法,秦晓宇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哪怕到了现在,是以一种隐秘边缘化的方式存在。语言文字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文化的特征。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一种特别诗化的文字,六经之首就是《诗经》。”
同时,秦晓宇也承认,在中国,诗歌目前的处境的确比较尴尬,“我们会被很多东西分散注意力。诗歌没办法被商品化,甚至不像小说那样可以被转化为影视剧,无法在社会资源的滚动中取得聚焦性位置,所以就会被冷落”。
“此外,诗歌稿酬太微薄,每一个诗人都无法纯然靠写诗养活自己。对于人们来说,诗歌是一项事业,但不是职业。”秦晓宇对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说,但反过来说,这也是好事,诗歌能保持自己的纯粹性,“写诗的人都是纯然因为喜欢才去写、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