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引领贵阳绿色崛起——写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之际

05.07.2021  11:51

两山”理念引领贵阳绿色崛起

——写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之际

  雨洗筑城碧玉天。7月,是贵阳最美的季节。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清水绕城、满城皆绿……爽爽贵阳之“”沁人心脾。

  贵阳的生态之美,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贵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成果。一直以来,贵阳市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山更秀、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上下足功夫,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走出了一条“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如约而至,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论坛的举办必将吸引来自全球的目光。而贵阳也将借此机会,向世界提交自己的“生态答卷”,展示贵阳生态优先、逐绿而行的绿色崛起之路。

   制度为本,构筑生态安全堡垒

  先天孕育的生态,虽优美,却也异常脆弱。为保护好这片大自然的馈赠,确保优良的生态环境始终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阳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出台《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从政策层面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明确受理国家机关、环保组织乃至志愿者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集中挂牌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

  制定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区域限批制度、监督员制度、超时默认制度等内容首次被写进地方性法规……

  一条条制度,一道道红线,贵阳从顶层设计入手,一步步筑牢了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

  制度的背后,贵阳更以铁腕手段,强力推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十三五”以来,贵阳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整治,对全市2388个河流排口进行溯源分析。同时,多措并举坚决打赢打好大气、水、土壤、固废、农村五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劣五类河流治理等攻坚行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十三五”以来,贵阳全面实施绿美贵阳行动,一方面扎实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植树造林、未成林造林地抚育管理等工程,一方面积极开展贵阳市“e绿黔行”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5%提高到55%,提高8.5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从10.95平方米提高到13.16平方米,增加20.18%;

  “十三五”以来,贵阳狠抓空气质量提升,推进扬尘污染整治,着力整治车辆尾气,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95.6%提高到98.9%,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市辐射环境整体保持良好。

  水更碧、地更绿、天更蓝,贵阳以“绿色”为引领,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环境保护网。

   千园竞芳,共享宜居生态红利

  南明河、观山湖、黔灵山、十里河滩国家湿地公园……只要走出家门,贵阳市民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绿色静谧之地,或散步休闲、或锻炼身体。

  2015年,贵阳市启动“千园之城”建设,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按照规划,“千园之城”贵阳必须满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既要有标志性的大广场、大公园,也要有遍布全城的小公园、微公园,以充分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

  为做足做好“千园”文章,贵阳科学利用森林、湿地、山体等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高标准、高品质打造公园城市,一步步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构想。如今,贵阳已经建成公园102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为贵阳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夯实了基础。

  山水总相依,碧水绕林城。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为实现南明河水清岸绿,贵阳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2012年11月,贵阳市全面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工作,逐步改善和提升南明河水质。从2017年开始,贵阳市围绕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做“加法”,完善排水系统清污分流、治理跑冒滴漏做“减法”,在居民集中居住的老城区就地就近新建18座污水处理厂。目前,18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已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其中14座下沉式地下污水处理厂不仅节省了大量建设用地,其置换、配套的市政绿地、湿地公园更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民生红利的双赢。

  2021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聚焦贵阳南明河由浊到清的“蝶变”,镜头中的南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数据显示,目前,南明河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了11.2%。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日益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高,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到75%。

  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山水林城”风光旖旎。

   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十三五”以来,贵阳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色效益、能源消费、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发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建成一批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园区,以绿色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古色古香的入村寨门、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漂亮典雅的文化长廊、平整宽阔的健身广场、蜿蜒秀丽的田园长堤……自2016年开始打造绿色生态型村寨以来,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人问津的偏僻村落发展成集生态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并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十三五”以来,贵阳市通过拓展农业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养、教育等多元功能,打造了“十里画廊”“泉城五韵”“蓬莱仙界”“桃源八寨”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了水东乡舍等旅游业“三变”改革示范性项目。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80.85亿元、同比增长21%。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全年乡村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162亿元。

  此外,贵阳市还围绕“五子登科”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如今,全市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等树种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突破120万亩,茶园面积达28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全产业链”建成7大标准化牧场,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末期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78.31亿元,年均增长5.5%。

  以思路换出路,在“两山”理念实践过程中,贵阳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迈步“十四五”新征程,面对“强省会”新机遇,贵阳市将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空气环境质量监管,深入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记者 钱丽 章婧)

[责任编辑: 刘昌馀 邓娴]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志愿服务工作进入“备战”模式
  为切实做好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志愿服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