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贵州新建投产入规工业企业情况
新建投产入规工业企业(不含成长性企业,以下简称新入规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生力军,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做强长板补齐短板,有助于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入规工作,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贯彻落实部署,全省新入规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新入规企业总体情况
(一)数量增多。全省积极开展新入规企业申报工作,新入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在新入规企业快速增加带动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4145个)超过山西省,列全国各省份第22位,比2014年前移1位。
(二)贡献明显。2015年全省新入规企业432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10.4%;新入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94.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为19.5%。分行业来看,贡献最大的是建材业,其次为酒类行业,两个行业新入规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为0.5%左右,但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分别达到4.0%和3.7%。
(三)结构趋优。在“五张名片”、支持石材等新型环保建材发展规划,大数据招商引资等政策导向下,全省新入规企业分布合理,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一是从产品分布看,截至1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567种统计范围内的工业产品282种,产品覆盖率为49.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15年新入规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89种,拉动建筑用天然石材、电子元件、服装等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房间空气调节器、自动售货机、电工仪器仪表等17种产品在我省实现零的突破。二是从行业分布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涉足41个大类行业、165个中类行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中类行业覆盖率为82.1%。具体来看,2015年新入规企业共涉足31个大类行业、96个中类行业,行业覆盖率分别为75.6%和47.8%,拉动计算机制造、服饰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迅速发展壮大,这几个行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89倍、70.4%和64.8%。其中,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低速载货汽车制造2个中类行业实现从无到有。
(四)非公为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等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下,超微通通讯、卓越铭丰高新技术、乔纳斯啤酒等一批非公有企业加速进驻贵州,拉动全省非公有控股企业快速增多,全省工业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省新入规非公有控股工业企业417个,占全省新入规企业的比重接近97%。截至1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控股企业3602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86.9%,占比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新入规非公有控股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集中在建材、酒类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三个行业新入规非公有控股企业数占新入规非公有控股企业的比重超过40%。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纳统入库储备不足。全省新入规工业企业数432个,与年初计划500个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与2014年新入规719个相比差异更大,同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16年预计只有300余个,增长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暴露。
(二)规模小、效益低。新入规企业数量虽然快速增加,但规模总量小、效益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按照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新入规企业中,小型企业占到96%。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户均利润和户均用工人数等相关经济指标也低于全省小型企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户均资产、户均负债、户均利息支出又高于全省小型企业平均水平。
表1 2015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和新入规企业经济指标 | ||||||
类别 | 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 户均利润(万元) | 户均用工人数(人) | 户均资产(万元) | 户均负债(万元) | 户均利息支出(万元) |
规模以上小型企业 | 11386 | 485 | 98 | 9608 | 5661 | 88 |
新入规 企业 | 5708 | 249 | 89 | 9734 | 6530 | 94 |
(三)地区分布差异大。新入规企业中,遵义市117个,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黔南州68个、铜仁市54个,三个地区新入规企业合计数占全省新入规企业数的55.3%;六盘水市新入规企业最少,其次是毕节市。新入规企业数的地区差异虽然没有改变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排位,但黔南州与贵阳市仅差10个,已有赶超之势;铜仁市多于黔东南州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2 2015年各地区新入规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 ||||
地区名称 | 新入规企业 |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 | ||
数量(个) | 占全省的比重(%) | 数量(个) | 占全省的比重(%) | |
全省 | 432 | 100.0 | 4145 | —— |
贵阳市 | 48 | 11.1 | 576 | 13.9 |
六盘水市 | 24 | 5.6 | 316 | 7.6 |
遵义市 | 117 | 27.1 | 810 | 19.5 |
安顺市 | 31 | 7.2 | 291 | 7.0 |
毕节市 | 28 | 6.5 | 372 | 9.0 |
铜仁市 | 54 | 12.5 | 512 | 12.4 |
黔西南州 | 32 | 7.4 | 341 | 8.2 |
黔东南州 | 30 | 6.9 | 384 | 9.3 |
黔南州 | 68 | 15.7 | 565 | 13.6 |
三、有关建议
(一)抓顶层设计、促招商引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的产业引资规划、政策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倾斜;针对存量龙头企业产业特点,出台相应的引资政策,吸引与其相关产业的企业进驻贵州,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充分利用大数据招商平台,吸引大数据硬件工业企业入驻;加快引进更多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优强企业和转型升级产业。
(二)抓项目建设、促建成投产。积极做好新引资项目的前期服务工作,加快企业证照、土地等的审批,缩短准备时间;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梳理、跟踪已引资项目,加强与投资方的沟通协调,确保投资资金尽快落地;主动协调处理水、电、通信等基础事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完善产业园区基础条件,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配套用房,实现企业立引立投立产。
(三)抓企业梳理、促纳统上规。继续加大协作力度,建设和维护好工业新建投资项目进度跟踪库,共享企业投产达产信息;结合项目建设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投产工业企业制定纳统进度表;指导和帮助新建投产企业完善统计基础资料,提高审批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