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卡特里娜”险遭滑铁卢
2014年岁末,世界多国发起了对印度洋海啸10周年的悼念活动,这也勾起了人们对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的一些反思。而随着2015年的来临,也将迎来另一场既令美国人刻骨铭心,也让美军饱受诟病的“卡特里娜”飓风10周年追忆。其实,早在9年前,美国当局及其军队在总结其灾难救援的教训时就曾指出,由于领导不力,缺乏计划、组织和针对性训练,以及偏离职责等,使得军警在应对“卡特里娜”这场重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遭遇了“挫败”。有鉴于此,其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改进了应急管理体制,并完善了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措施,以提高军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
飓风来袭美军“应战”显迟缓
2005年8月29日6点10分,“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区登陆,重创沿岸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州,整个受灾范围接近于英国的国土面积。其中,新奥尔良市受灾最为严重,整座城市80%被洪水淹没,数以千计的人不幸遇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
美国防部曾根据总统令,制定了在数个州动用十余万名国民警卫队和现役部队参加灾难救援行动的方案,并计划分三阶段展开“非战争军事行动”。第一阶段是在飓风登陆前1周左右的应急准备阶段,主要准备与提供各种救灾物资;第二阶段为飓风登陆时警戒阶段,将开始进行军队的实际部署;第三阶段是在各受灾区域展开救援行动阶段,将遂行既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尽管有上述“计划”与“准备”,但当飓风真正来袭时,美军仍慌了神。其受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在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先前的方案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作为“先遣部队”的海军陆战队在总统令下达28个小时后才抵达受灾地区;国民警卫队尽管早就接到行动指令,但却在4天后才赶赴灾区;所出动的7200余名陆军和陆战队主力则在5天后才被部署到位;而整个救援力量的前沿军事指挥系统,则在1周后才基本建立起来。如此的行动迟缓与美军所拥有的超强机动力形成了明显反差。
多种力量并用未达预期成效有原因
美军在“卡特里娜”飓风救援行动中,实际出动了5万多名国民警卫队和2.2万多名各军种现役部队人员,以及近400架直升机、100余架固定翼飞机和20余艘大型舰船。如此大规模地动用军事力量参与灾难救援,堪称美军历史上之最。
然而,美军如此劳神却并未带来预期的成效。据美国媒体报道,虽然有众多军事力量投入到灾难救援行动中,但在初期阶段却“几乎看不到什么成效”——灾难降临数天内,仍有大量民众被困于灾区,不仅撤离工作受阻(在新奥尔良市会议中心,几千名民众苦等了几天时间才见到救援力量抵达),而且还出现了局部区域“歹徒”肆虐、局势一度失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缺乏应对重大灾难的必要准备。当时美军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海外“反恐战争”行动上,并未将军队参与国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真正纳入其工作计划中。既没有针对性的灾难救援训练,又没有在相关应急机制上对军队与地方的协调关系作清晰的界定,许多措施都属临时采取,以致出现部队初期任务不清、行动反应迟缓和军地间及军警间协调不顺等问题。
救援变成“作战”非战争行动重心偏离
在灾难发生5天后,大批美军终于源源不断地开进了灾区。然而,与一般的灾难救援不同的是,这些进入灾区的军人并非都是携带救援物资和救援工具,而是全副武装开着装甲车进入“失控”地区。这是因为,在新奥尔良市的一些区域,出现了许多“趁火打劫”者。据当地媒体报道,飓风袭击后有一些人明目张胆地抢劫其他拥有食品和饮用水的灾民,“劫匪”趁乱搜刮商店的其他物品,甚至把枪械也据为己有。在一家沃尔玛连锁店附近,伴随抢劫还发生了交火,有人遭枪击而亡;在街区避难所发现遇害者,体育馆里有2名孩子遭到强暴;甚至有1架转运灾民的“奇努克”军用直升机遭枪击,1名国民警卫队员遭枪击……显然,一些地方的局势已经失控,出现了“需要消灭的敌人”。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往灾区的军队与当地警察一道,开始把重点放在搜捕“暴徒”上。而且,这些参与行动的军人事先也被告知,“你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击毙劫匪,恢复秩序”。于是,出现在新奥尔良市街道上的美军不是乘着装甲车从满目期待的灾民身边冷漠地驶过,就是端着已经上膛的m-16自动步枪到处搜寻“可疑人员”。他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几乎不会顾及灾民,甚至还将一些试图越过一座桥梁进入位于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格雷特纳市的灾民挡在了警戒线以外,如有人硬闯则会开枪射击。有媒体曾讥讽,“这些美国大兵将伊拉克战场的经验用在了这里”。
尽管作为稳定灾后秩序,加强军队“维稳”举措实有必要,但面对重大灾难,美军将主要任务放在镇压暴徒,而非救助与撤离灾区民众上,还是有些偏离了此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心,从而广受诟病,并引发了民众的不满甚至公然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