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民声最能检验干部质地
这是个很接地气的为官之道!民政本身就是服务于民的,服务的效果如何,服务者的为官作风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肯定是被服务对象,居民的感受应该是最公正的评判。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未来考虑邀请居民和社区单位,为政府职能部门考评打分,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一做法是针对一直以来的监督主体倒置、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职能流于形式等问题而设置的。这是个很接地气的为官之道!民政本身就是服务于民的,服务的效果如何,服务者的为官作风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肯定是被服务对象,居民的感受应该是最公正的评判。
对干部的监督,不仅能检验干部履职,更是预防贪腐之要务,特别是避免已经多见的“小官巨贪”。那些最终成为贪官的干部,一开始甚至到最后都是“小官”,甚至身处与民众接触最直接的职位,他们贪腐的第一步,也多是从小事开始,由小变大,就是因为缺乏监督,特别是缺乏他们服务对象的监督,才能贪腐得手,甚至还被“带病提拔”。比如河北水官马超群,事发后人们回忆,他在位时,屡屡以供水为由向供水一方索贿,但却可以照常为官,很显然是缺乏监督,更缺乏这种来自最底层的监督,只要他能把提拔他的上级打点好了,这个官就可以稳稳地当下去。
长期以来,民众对“干部监督”的印象最深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干部提拔前向社会公开的“任前公示”,在此阶段,只要没有公众检举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个公示,但是,被公示的民众对这个干部乃至他之前的职位了解多少?更重要的是,即便没有贪腐,并不等于有功,不等于称职,持有监督权的民众实际上对监督的参与程度很低。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这种民众打分的规矩能实行,而且逐渐在各个管理部门内扩大,将是对干部作风和能力的最好约束和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政府部门都像民政这样与民生联系得这么紧密,都可以由民众的贴身感受来评价,但这种模式是可以借鉴的,至少可以以此模式,由最贴近的服务对象给出客观评价。
今年以来,从中组部到地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抽查核实61720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其中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1550名,显然是为干部“带病提拔”增设了“预警区”,如果这种来自最底层的民声能够被纳入这些后备干部的考评中,不仅可以减少贪腐的发生,干部的履职能力也就有了保证。(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