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飞代表建议:建立和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

08.03.2015  21:18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8日电(记者胡星 李放)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廖飞说,农村一些地方的传统村落出现加速消亡趋势,亟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建立和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

    那些承载着乡愁、民族特色和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现在还好吗?廖飞对其现状感到忧虑。他说,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有1.8个传统村落消失,“千村一面”现象日渐突出,留住传统村落面临很大的挑战。

    黔东南州拥有276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的10.8%,为全国地、州、市首位。廖飞说,尽管保护传统村落是黔东南州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和别的地区一样,留住传统村落也陷入了“两难”局面。

    他认为,“两难”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强化保护和合理开发,难在精准拿捏;二是传承特色和融入现代,难在完美结合;三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难在深度嫁接。此外,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多为木房,群众新修房屋偏向于防火性能好的砖房,这又带来“木房”和“消防”的“两难”。

    在贵州的一些传统村落,“穷人住木屋,富人住砖房”现象明显。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回家拆木房修砖房,传统村落随之消失。廖飞说,木房子消防、隔音、隔雨效果不好,需要尊重农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同时,政府也需要科学规划,从制度、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进行保护和发展。

    “保护是基础、活化是方向、创新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廖飞说,在保护方面应在传统村落外选择集中建房点,用新村疏散人口,完善功能。传统村落要控制边界、容量、业态和环境,完善电改、厨改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

    廖飞建议,在保护村寨风貌、房屋建筑等物质载体基础上,保护其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宗教习俗等活态文化,避免“为保护将古村搬空,成为没有人居住的博物馆”。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养生等产业吸引青壮年回流,让更多游客在乡村“坐下来、住下来”。此外还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在传统村落推广节能、消防的建筑材料,在保持房屋风貌的同时提升居住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