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路轨交施工为何明挖 专家:有三大因素
紫林庵施工现场
2月10日,因2号线浣纱桥站施工需要,已存在21年的延安西路高架桥拆除,施工围挡导致浣纱桥路段“高峰期”成为常态;4月30日,因2号线紫林庵站及延安中路“明挖”施工,延安中路实施半幅道路封闭,贵阳城区拥堵进一步加剧。为什么地铁其他站点都能在地下“暗挖”,而最易造堵地点反而必须在地上“明挖”?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轨道交通公司专家。
据了解,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从三桥南路进入老城区,途经二桥南路、延安路、宝山路。在延安路上分别设置浣纱路站、紫林庵站、延安路站,其中浣纱路站为2、3号线换乘站;紫林庵站为标准车站;延安路站为1、2号线换乘站。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总工程师陈发达介绍,老城区延安路上设置的三个车站均难以采用暗挖法施工,这主要是地形地貌、线路条件、功能设置及换乘条件等因素交叉影响造成的。
原因一:站点之间落差大
贵阳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城市,地面高差起伏较大,致使轨道交通2号线从茶园村站至浣纱路站长10公里的线路,地面垂直高差就达到180米。
按照地铁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线路困难地段可采用的最大线路坡度为35‰,最大坡长为470米。因此,2号线从茶园村站至浣纱路站段将采用特殊方式施工,将180米落差线路坡度降为34‰,而这种施工方法,必须采用明挖施工。
原因二:地面空间有限
陈发达介绍,浣纱路站为轨道交通2、3号线的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大(客流预测约3万人/小时),车站规模大(站台宽度达到16米),如车站采用暗挖建造车站,则只能成为通道式换乘,且功能较差。
如车站采用暗挖法施工,2号线车站埋深将达到30米左右,从而导致3号线车站的埋深达到37米左右,对后期3号线车站及线路设计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同时,由于周边高层建筑较多、地面空间有限,需大量拆迁建筑物,工程造价巨大,此时暗挖法技术方案不可行。
原因三:地下结构复杂施工风险大
浣纱路站、紫林庵站所处的延安路位于贵阳的低洼地带,紧邻市西河,地表及地下水均向该区域汇集,岩溶极为发育,作为开挖断面将达到26米的浣纱路站及紫林庵站车站施工,如采用暗挖法实施,施工风险和工程措施费用都将增大,技术上实施困难。
同时,根据运营功能需要,浣纱路车站站后需设安全线、双停车线及其交叉渡线,该配线长度约480米,而浣纱路站到紫林庵站的距离仅为520米,因此紫林庵站不满足暗挖法施工的要求。
本报记者 杨皓钧
相关信息
各部门采取措施缓解拥堵
增加车道
缩短围挡
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特增加工程投资上千万元,将浣纱路站车站施工由明挖法改为半盖挖法实施,由此增加延安路东西向2个车行道,提高浣纱路站东西向的通行能力。
此外,调整紫林庵站交通疏解方案,缩短第2期围挡范围,增加南北向瑞金路2个车道的通行能力,缓解紫林庵路口交通拥堵。
贵阳市轨道交通公司、市交管局等单位通过对延安路两侧人行道及绿化带的改造,增加车站施工期间车辆通行能力。同时,浣纱路站及紫林庵站车站施工期间分别采取了分7期和6期围挡进行交通疏解,最大限度保证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特别是优先解决南北向道路车辆的通行。
此外,贵阳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和各分局分控中心通过增设视频巡查岗位,视频巡查易堵、易引发事故、交通错综复杂等路段,平均每天能通过视频发现约50余起交通异常情况。指挥中心及时发现,高效处置,避免造成大面积交通堵塞,一定程度上达到科技强警效果。
另外,贵阳市路面执勤民警还采取了“错时上班”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路面的见警率,强化执勤民警巡逻管控的力度。
本报记者 杨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