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一版刊登《贵阳南明河:清流胜当年》

26.10.2015  19:12

中国建设报》一版刊登

    贵阳南明河:清流胜当年

 

      初秋,走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如同在一幅传统中国山水画里漫游:远处甲秀楼亭亭玉立,近处河洲中白鹭翩跹;河床上水草摇曳,碧波荡漾;河道旁的步道人影川流不息。经过近3年的河床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的南明河又现“明河清流”。一位老贵阳人感慨地说:“今天南明河的风景比当年更美了。”

政府:购买服务 从重建设到重监管

南明河发源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全长118公里,贵阳市城区段长36.4公里,被贵阳人视为母亲河。曾经,南明河是贵阳人的直接饮用水水源,在河中游泳嬉戏、垂钓捕鱼、淘米浣衣是记忆中温暖的乡愁。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每天南明河沿河的200多家工业企业都要向河中排放大量污水,加上排入的生活污水,使南明河及部分支流水质变成劣五类,河道丧失了自然净化能力。黑臭的南明河,严重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012年11月,贵阳市正式启动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贵阳市首先在转变观念下功夫,完成了政府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变,治水思路也从重投资、重建设到重购买服务和过程监管。同时,该市打破“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传统治理模式,成立了南明河整治项目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资金与技术,是目前我国黑臭水体防治的最大瓶颈。贵阳市水务局副局长宋伟告诉记者,因为历史原因,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流域治理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原市政规划采用的传统“大截排”方案,管网建设等投资量很大,因此始终未能启动。贵阳市政府下定决心,开放市场,先行先试,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技术和资金实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社会资本方,既弥补了财政囊中羞涩的短板,还让专业人干了专业事。

贵阳市政府采用PPP模式,经市场测试,获取多家潜在投资人对PPP项目初步方案的主要意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经充分竞争、科学择优,选择具有投融资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水环境集团(原中信水务)旗下的贵州筑信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为社会资本合作方,由其统一实施本项目的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移交。

技术:上下游共治 收集净化回用形成循环系统

为彻底摸清南明河污染现状,由贵阳市相关单位组织国内河道治理专家和专业技术团队历时半年多,现场查勘了36.4公里干流和5条支流、58公里河道的所有污染源,对沿河多个断面的水质水量数据、沿线生态、臭气来源等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主要污染源,明确了各类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

据宋伟介绍,通过系统性调研和科学论证,贵阳市提出了以南明河整个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技术方案。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统筹整治,系统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将水的收集、净化、回用作为整体,形成循环系统。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上下游共治”的原则,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提出“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保障,两岸环境质量提升为需求,生态自净能力恢复为根本”的总体技术路线。

 

新方案完善污水收集与截污系统,实现了南明河沿线污水全收集、流域全覆盖、出水全利用;优化原市政排水规划,按照“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理念,在南明河上中游重新布局,增加12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引入“环境友好型、土地集约型、资源利用型”全下沉式再生水处理系统创新模式;河道治理首次应用臭气收集系统,采用先进的离子除臭及生物除臭工艺,充分降解致臭物质,低成本、彻底解决臭气问题。

      成效:生态恢复 重现母亲河律动与生机

贵阳市从2012年11月启动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全面完成一期和二期一阶段主要任务。通过实施河道截污、清淤,臭气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沿河景观提升,一桩桩“硬骨头”工程,南明河水系水质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干流段主要污染物指标COD已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大部分河段氨氮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黑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水质得到有效提升,河道水生植物河底覆盖率从15%恢复到70%。同时,河道行洪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2014年7月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灾侵袭。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丰对记者表示:“中国水环境集团拥有流域水环境治理系统技术、全下沉污水/再生水处理系统等九大核心技术系统,先进技术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的重要保证。”国际同样项目通常需要6~8年完成,多3~4倍投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真正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未来,贵阳市将新建金阳二期、金百等污水处理厂,南明河生态修复及流域环境物联网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等项目,以确保南明河流域生态水环境持续稳定变好。同时,贵阳市将调整沿岸产业结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完善城区雨污分流,实施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建立污染防治和治理长效机制。

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沿河而行,这座城市的秀美与沧桑、历史与未来,在河风轻拂下,在浅浅清波中娓娓道来。南明河正在恢复律动与生机,这座城市正在展现崭新的风韵与姿色。

 

来源:中国建设报1月20日一版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