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建设生态文明“三要三不要”共创美丽贵州

10.06.2014  13:16

  李军 (省委副书记)

  建设生态文明“三要三不要

  最近,一些地方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我就此谈谈认识,讲“三要三不要”,跟大家交流。

  第一,要有公心,不要有私心。许多同志的剖析材料说,在工作中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对立起来,重产值轻环保,盲目上项目,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老百姓的不满。原因很多,但根本性的还是政绩观有偏差,私心在作祟,想快点出政绩、出显绩。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想出政绩是好事情,关键要解决好出政绩是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性,为公还是为私更是重大考验。从时间上讲,环境污染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你这一任造成的污染危害也许要下一任乃至下几任才能集中显现或爆发;从空间上讲,环境污染常常是跨区域的,你这个地方污染的空气可能会飘到别的地方,你这个地方排放的污水会流到下游更宽的地域。因此,只有出以公心,才会考虑得科学一些,上项目时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才会考虑得长远一些,使祖宗留给我们这一代的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才会考虑得全面一些,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才会考虑得道义一些,把污染消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内。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公家的人”,手里握的是公权,履行的是公职,代表的是公众利益,上什么项目,干什么工程,都要克己奉公、秉持公心,想明白、弄清楚环境能不能承载,资源有没有浪费,老百姓的生态权益有没有受到危害,将来会不会造成环境损害和生态灾难,确保若干年后经受得住“是为公还是为私”的拷问,经受得住历史和人民的评判。

  第二,要吃苦,不要偷懒。相对于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路子来讲,建设生态文明是更高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更高标准,践行起来难度更大,如果当懒汉,注定不会有所作为。而对于贵州来讲,一方面欠发达,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十分脆弱。必须守住发展的底线,在相当长时期内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守住生态的底线,千方百计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快速增长。如果像有的剖析材料写的那样,“享乐主义滋长”、“吃苦精神消退”,不要说国家赋予贵州“先行”、“示范”的高目标难以实现,恐怕一般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做不好。比如,要找准能守住两条底线的发展思路,就需要下大功夫了解真实情况,研究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如果偷懒,就只能是“情况不明决心大、方法不对点子多”,决策时脱离实际;找到好的发展思路后,还需要好的产业项目来支撑,以贵州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争到好项目就得厚着脸皮子、磨破嘴巴子、蹭坏鞋跟子,如果偷懒,只能等那些被人家淘汰掉、找不到地方落地的污染项目主动送上门来;很多违法排污,违法占用耕地、林地、水源地上项目的行为,其背后往往是利益链条,打击起来阻力很大,有时甚至还会冒相当大的风险,如果偷懒就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等等。这些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当勤官而不当懒官,扑下身子,挽起袖子,舍得汗珠子、泪珠子甚至血珠子,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守住两条底线的正确系数。

  第三,要顺应潮流,不要落后时代。大家查摆的问题还有一个比较普遍,就是学习不用功、不深入,这就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坐井观天,不了解大局大势,跟不上潮流,落后于时代。而任何人只有顺应潮流、跟上潮流,做到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必然导致失误、失败。当今世界,一个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潮流就是生态文明。从国际上来说,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席卷全球,很多国家把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试图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从我国来说,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次数之多、要求之明确前所未有。各省(市、区)竞相打生态文明牌,争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正在掀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旋风。从我省来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很多强有力措施,比如将环境质量指数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三项核心指标,建设贵安新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坚持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功获批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

  其实,潮流本质上是民心的反映,顺应潮流就是顺应民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成为时代潮流,就是因为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潮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学习生态环保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都要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带头抓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经济效益、生态质量的GDP,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饮用水、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