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产法院敲响第一槌 建院首月收案221件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 (记者 李万祥) 16日上午,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开庭审理“第一案”。该院院长宿迟亲自担任审判长,会同审判一庭庭长姜颖及选任的法官仪军组成合议庭,对一起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案进行审理。
在这起原告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简称维康公司)诉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简称专利复审委)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案件中,涉及名称为“一种药物金刚藤微丸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权(简称本专利)的效力认定,专利权人为第三人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正好公司)。根据本专利说明书记载,金刚藤药材主要产于湖北、湖南等地,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等功效,主要适用于筋骨酸痛、疔疮痈肿等症状。但目前针对金刚藤研发的糖浆、胶囊和片剂等剂型存在着溶解速度慢、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故本专利通过将金刚藤药材制成微丸,旨在提供一种能使药物快速溶散,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剂型。
2005年7月1日,正好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本案专利申请,并于2009年6月17日被授权公告。2013年12月30日,原告维康公司以本专利存在权利要求不能得到说明书支持、说明书公开不充分、不具备创造性和实用性以及独立权利要求缺乏必要技术特征为由,向被告专利复审委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经审查后认为维康公司所提无效理由均不能成立,故于2014年7月23日作出第23542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维持涉案专利有效。维康公司不服该决定,于法定期限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仍然坚持无效宣告阶段所提无效理由,请求法院撤销第23542号决定。
记者发现,与以往的庭审不同的是,当天法庭上专设了法官助理席位,法官原有的查明当事人身份、宣布诉讼权利义务等工作均交由法官助理完成。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案件的审判流程管理和大部分庭前准备工作交由法官助理负责,由法官助理通过庭前审查明确诉辩意见、进行举证指导和初步的举证质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固定无争议事实、归纳争议焦点,形成书面庭前审查报告提交合议庭。
在各方当事人陈述诉辩主张的基础上,审判长根据归纳的五个争议焦点组织各方当事人陈述事实观点和法律意见。针对专利行政案件的特殊性,法庭将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一并进行,要求各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逐一结合证据发表意见。整个庭审节奏紧凑、条理清晰。约一个半小时后,审判长宿迟再度敲响法槌,宣布休庭。
据介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自11月6日成立当天就开始受理案件,截止12月5日,建院1个月共受理案件221件:其中一审案件219件,二审案件2件。一审案件中,知产行政类案件138件,均为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其中专利行政案件52件,商标行政案件86件;知产民事类案件81件,其中侵犯专利权案件45件、计算机软件案件4件、技术秘密案件1件,涉及驰名商标案件1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分析说,该院建院第1个月的收案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行政案件比重大。该类案件占收案总数的63%,尤其是商标行政案件呈现出逐日递增的趋势。二是技术类案件比例高。收案中涉及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类案件共102件,占收案总数的47%,涵盖医药、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所涉技术领域新、范围广。三是案件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例如商标行政案件中涉及到“微信”商标、“莫言”商标,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陌陌”商标侵权纠纷案等,均受到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裁判结果也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四是涉外案件多、涉外省市当事人案件多。收案中涉外(包括涉港、澳、台)案件共79件,占36%;涉及外省市当事人案件158件,占72%。后续审理工作中,包括送达、保全、传唤、宣判等诸多程序环节的审理成本都会相应增加。
宿迟预计,未来7、8年内,北京知产法院每年收案量都不会低于15000件,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他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该院将探索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优化诉讼程序,保障当事人诉权,促进严格执法。例如,在庭前,将尽可能充分完成各项庭审准备,由法官助理形成庭前审查报告提交合议庭,力争达到事实固定、争议明确、焦点清晰,以有效节省司法资源;庭审中,优化审理程序。法官可根据案件审理实际需要,在诉讼法的框架内,灵活优化诉讼程序。如涉及复杂技术问题时,可以逐一围绕争议焦点,将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一并进行,使当事人陈述技术事实与法律观点一气呵成,形成交锋,增强庭审针对性。此外,在关键节点简化诉讼程序,对于简单案件能够当庭宣判的,当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