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三线遗址” 助推脱贫攻坚
全国政协委员、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唐宁——
开发“三线遗址” 助推脱贫攻坚
工作的缘故,唐宁曾两次到过贵州。一次是在贵阳新添寨采访50年前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迁往那里工作的三线建设者,最近一次是去年夏天。
相隔10年之久,唐宁的贵州印象除了花溪公园、黄果树瀑布、青岩古镇、米粉、辣椒及各种小吃,她更惊讶于贵州的变化。但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群三线建设者,那些为贵州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一代人,曾经的热血儿女,如今的迟暮老人。
三线建设时期,从上海迁往贵州的企业有30多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援建贵州的100多家企业中占四分之一强。唐宁采访过的贵阳新添光学仪器厂,就是著名的三线企业,我国第一部潜艇潜望镜就诞生于此。在唐宁看来,三线文化闪耀着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助推贵州脱贫攻坚事业。
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东林先生等三线建设研究专家的交流,使唐宁动念撰写提案《关于改造利用三线企业遗址扶助地区脱贫的建议》,她说希望政策瓶颈得以突破,让更多资源性的三线遗址获得改造利用,扶助地区脱贫,让民众受惠。
她建议,对贫困地区利用遗址兴办的产业,给予减免税的扶贫政策优惠;以盘活存量,搞好供给侧改革为手段,允许贫困地区将工业遗址资源改造为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如利用三线遗址兴建影视拍摄、国防体育、军事娱乐等基地,对周边地区脱贫将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唐宁认为,部分三线遗址可以引进民营企业兴建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区、旅游度假生活区等,推动当地民众的创业和就业,在保护利用上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如贵州六盘水市利用当年彭德怀三线建设办公室、指挥部等遗址,建成了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就是对三线企业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她说,贵州有好的资源,也必然会有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