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京津冀沪渝种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芦晓春
在一年前召开的北京世界种子大会期间,为增进区域间交流合作,特别是贯彻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沪、渝五省市种子管理(总)站在京召开了第一次站长联席会议,会上达成了“亲、诚、惠、容”四项共识,并共同确定了种子管理成果定期交流机制、种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跨省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机制、跨省市主要农作物品种一体化区试机制等七项合作机制,拉开了五省市种业协同发展的大幕。
近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举办建设5周年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召开了首届京、津、冀、沪、渝种业发展交流会,这次会议开启了五省市种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在会上,五省市的种子管理部门交流了一年来在品种管理、行业发展、科技交流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以及在协同发展、资源交流等方面的探索。
京津冀:建立一体化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和联合展示机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三地种子管理的区域合作主要体现在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小麦和玉米品种联合试验、小麦和玉米的联合展示、粮菜作物品种区域化试验示范四个方面。
据介绍,为促进优良品种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应用,三省市农业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的意见》,这是首次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域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限制。审定通过的品种,由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证书,三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发布公告,在京津冀审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据了解,目前已制定《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试验细则》,并开展了小麦和夏播玉米品种联合试验。同时,还开展了小麦和玉米的京津冀联合展示,最终三省市种子管理(总)站达成共识,联合展示的结果可作为当地引种试验的数据。
根据三地的生态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还牵头组织了京津冀粮菜作物品种区域化试验示范。据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张连平介绍,目前建立了“3+3+3”京津冀主要粮菜作物品种区域化试验推介平台,针对玉米、小麦和大白菜3类作物,在京、津、冀三地各开展3个点的品种展示试验,为京津冀地区就近选种提供便利。
京津冀沪渝:优良品种互认、甜糯玉米联合展示、共推科技成果和人才交流
一年来,京、津、冀、沪、渝的种业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值得点赞的成果。记者从会议上得知,目前,在京、津、冀、沪、渝五省市的种业合作层面上,主要有三大成果:一是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办法;二是开展了甜糯玉米品种的联合展示;三是体现在科技成果的交流上。
据介绍,为促进京津冀沪渝五省市非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五省市种子管理(总)站共同印发了《京津冀沪渝种业协同发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认定、鉴定)互认办法(试行)》。
这一《办法》的实施,将推动优良品种在省际间的推广。比如,目前的番茄、黄瓜、辣椒等三个作物在通过京津冀沪渝五省市任何一省(市)鉴定后,经鉴定申请单位自愿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其余省市相互认可其鉴定结果,并颁发统一编号的证书,互认的品种在各自行政区域内依据各自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认定、鉴定)办法管理。
上半年,五省市还开展了甜糯玉米品种联合展示,征集甜玉米品种9个,糯玉米品种15个,分布在京、津、冀、沪、渝11个展示点。
根据“亲、诚、惠、容”四项合作共识的精神,一年来,京津冀沪渝在科技成果、人才、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其中,在科技成果交流上,五省市选送品种管理、种子检验等方面的优秀论文50篇,已汇编成册,公开出版。
省际合作打破行政分割加快企业新品种应用推广
五省市的种业合作,给这些省市的种子企业带来的最大实惠、便是加快了其新品种的应用推广速度。
记者在会上得知,在建立了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和开展联合展示后,企业的一个新品种可在三个省市同时推广,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分割,减少企业品种审定的环节,降低了企业花费的时间成本。同时通过区域示范,把企业的新品种推广得更好、更快。
此外,五省市间种企之间的交流在过去一年里也得到加深。据介绍,去年,京津冀三省市召开了玉米品种“京农科728”现场观摩会,来自三地的种子企业、种植大户、技术人员现场观摩了该品种的高产示范方,提升了该品种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蔬菜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将在近期组织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引进的番茄、辣椒、甘蓝、黄瓜等优良品种举行现场观摩会,邀请京津冀三地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进行观摩,并就进口蔬菜种子品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开展信息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