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岭苗山茶飘香

20.08.2014  19:08

彝岭苗山茶飘香

 ——纳雍县姑开乡“山外山”茶叶公司引领群众致富

    甘泉伏流自天上,万壑幽深结灵气。

    彝岭苗山茶飘香,云欢雾舞歌飞扬。

    这首歌是茶歌,唱的是茶事。这首歌的产地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记德村,在一家名叫“山外山”的茶叶公司。

    寻着苗家采茶姑娘的歌声,笔者前不久前往姑开乡山外山茶叶基地,聆听了茶歌,品尝了茶香,感悟了茶韵,读懂了什么叫做“山外有山、茶外有茶”。

    种茶,高山比平地好,内山比外山好。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被姑开人总结为“高山云雾出好茶”。

    山外山茶叶公司的茶园基地,海拔达1800米。基地有内山,有外山,但无一例外都是高山,茶种在山上,山插在云中。

    冬天,高海拔地带的冷凉气候让虫子不能越冬,茶叶从此远离农药,自然保证了它的有机性。

    春天,高海拔地带独特的气候让茶叶生产缓慢。因为生长缓慢,茶叶从而更多地蓄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从一开始就出生不凡。

    这就是山外山公司区别于一般茶叶公司的地方。

    在山外山茶叶公司基地,茶农不仅采春茶,还采夏茶、秋茶,从4月初开始,一直采到7月、8月。春茶、夏茶、秋茶采过之后,茶园进入一年的休整期,经历一年一度的冰雪季节后,孕育又一年的生机。

    正是夏茶采摘时节。笔者看见了身着苗族服饰的30多名采茶女,忙碌在海拔1800多米的茶山上,她们的巧手在一垄一垄的茶丛中舞蹈,她们的歌声飘扬在满山满岭的茶丛之中。

    山外山公司经理李光举对话了笔者,使得笔者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位茶人、这一片茶山。

    2010年4月,山外山有机茶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姑开成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让当地茶农搭上了致富快车。

    让长包谷的土地长茶,让低产出的土地高产,这与李光举的想法有关。

    李光举说:“一是觉得种茶是手上活路,不像种庄稼那么辛苦;二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土质本身就不适合种庄稼。种茶的目的,就是带动老百姓致富,寻找一些能发展的门路。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茶苗刚种下就遭遇干旱。为让苗木成活,李光举雇佣20多辆农用车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浇苗,80%的茶苗活了下来。

    这段经历,让李光举刻骨铭心。

    三年之后,1300亩茶园投产,公司开始生产“彝岭苗山茶”。按照制作工艺,彝岭苗山茶分清香型、浓香型、栗香型,春茶采摘于清明时节,卖出每斤3000元的好价,夏茶和秋茶每斤也卖到1500元。尽管茶园开采的第一年只采收春茶,公司当年也还是创造了150多万元的经营业绩,公司与农户挖到了产业转型的“第一桶金”。

    也就是吹糠见米的那一年,在“黔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彝岭苗山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了一等奖。从此,彝岭苗山茶在市场上立住了脚跟。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彝岭苗山茶荣获“黔茶杯”一等奖以后,不论是春茶,还是夏茶、秋茶,总是“未产先销”——茶叶还未生产出来,客户就下了订单。

    李光举顺势而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永德村、寨块村将3600亩荒山变成了茶园,绿了荒山,富了农民。

    公司取名“山外山”,意在时刻提醒经营者:山外有山,要多学习,多进步。

    李光举认为,目前,加工技术还要多从外地学习,虽然茶叶品质好,但若没有好的加工技术,茶叶再好也加工不出好的茶。

    采访结束时,笔者参观了公司茶叶生产车间,与来自当地的农民工罗树吉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笔者:来这打工之前,在哪里?

    罗树吉:来这里之前,都是在外面务工。

    笔者:怎么回来了呢?

    罗树吉:在这里,每个月的工资有2000多元,挨着家,能照顾孩子、老人。

    山外山茶叶公司目前有管理人员24人,4人搞加工,20人在基地搞管理,每年除草、施肥、采摘、修剪都由周边群众来做,每年开出的工资100多万元。

    李光举对茶叶开发很有信心,除了生产绿茶,还准备生产红茶。目前,红茶加工已提上日程,到时还可以为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