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主体意识的不自觉问题,二是话语体系对接存在的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这些问题掣肘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提升。为此,需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话语体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创新应在创新话语体系方式、提升话语质量和赢得话语权等方面着力。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话语体系结构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在西方势力不断兜售“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国内一些人主张“淡化意识形态”的喧嚣中,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增强“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自为能力,防止纷扰下迷失自我,保持政治定力和文化自醒。人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其确立的最重要标志是自我与外物和他人的区分意识和关系建构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讲,主体性是“民族自我”,对一个国家而言,主体性是“国家身份”,所谓热衷“全人类主体”的主张不过是以“膨胀的自我”或“迷失的自我”表现出的两个极端。而“为什么而为”的问题是高校意识形态文化主体意识的更深层次的一个方面。科学无国界,但知识分子有祖国。高校知识分子集中,堪称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站位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坚定有效地推进。
话语体系或者话语要素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构成。任何思想理论要获得话语权,既要重视“说什么”,更要重视“如何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言教”方式存在,话语体系是其实现建设目标的主要形式、工具和媒介,获得话语权是实现其教育效果的追求所在。
“话语”即言说。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话语的影响力、主导力和作用力。在当今世界,话语权是重要的文化力量和政治力量。
从教育学角度对教育者话语权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教育者的话语权并不既定拥有,要靠争取才能“获得”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是围绕实现建设目标,由教育主体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等中介性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内容在其话语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它决定于教育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具有确定的规定性。如,以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渠道的思政课为例,每门课程都有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体系。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需要在话语内容上进行话题设置。话题即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话题是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首先要解决话语主题、话语内容问题。话题设置上要有现实针对性,包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只有话题设置是师生共同关切的问题,才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方式是其话语体系中的基本要素。现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方式一定程度存在着生、冷、硬的问题,导致入耳难。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习惯,造成当前的话语困境。反思这种困境,好的道理没有讲好是必须正视的一个原因。过于抽象的话语影响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影响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形象。如果大学生不愿听甚至厌烦教育者的话语方式,又怎么能达到真懂真信的效果。
第三,从效果上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质量、话语权是其话语体系最具有价值的要素。所谓话题设置、话语方式所达到的话语质量,最终是为了获得话语权。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体系,追求的是积极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主导权。目前,与我国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投入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远没有获得被期待的话语权,主要是我们还缺少话语的自主能力、独立意识以及理论自信和积极有效的传播意识,教育者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还存在着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
123下一页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