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林业发展成就对贵州林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德国林业发展成就对贵州林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为了学习德国的森林培育和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探索符合贵州特色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提高林产品加工技术和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调发展,应德国吉森大学德中国际交流培训中心邀请,经国家外专局和省外事办批准同意,省林业厅一行18人组成技术培训团,于2014年11月9日至11月29日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德国林业高效发达,为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一、培训基本情况
围绕“林产品加工技术和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主题,采取课堂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专题讲授。在德国吉森大学、罗腾堡森林学院、联邦德国农业和食品部听取专家教授介绍“德国政治框架体系及特点”、“德国森林资源和林业史情况”、“德国森林的自然保护”、“德国森林和社会的关系”、“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森林建设”、“林业经济和德国的木材市场”、“德国林业管理体系及林业政策”等。实地参观。到罗腾堡森林学院森林实验林场、黑森州多瑙兴根市和卡尔夫市专业化、机械化采伐现场,实地感受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管理现状、森林管护及经营情况、木材采伐和分级处理、体验先进高效的木材生产作业体系。考察交流。到巴特洪堡市、柏林市、慕尼黑市等城市木材市场公司、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考察调研,了解德国林木制品生产销售情况、林木制品消费和出口贸易,专业化、个性化木制品定制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流程、木材和林产品识别标记、专业化木材生产设备、林业机械装备及其标准、性能及其功能用途等。
二、德国林业概况
(一)德国国情。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人口8200万,首都为柏林 (Berlin),国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最低海拔不到100米,最高海拔2963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等。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德国的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三级,共有16个州,包括3个直辖市。
(二)森林资源。德国自然气候条件对森林生长有利,其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较高水平。全国森林面积1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活立木蓄积量33.81亿m3。森林的平均蓄积量为320 m3/ hm2,巴伐利亚州更是高达400 m3/hm2,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德国林分树种以阔叶树种为主,主要树种有山毛榉和栎树;针叶树种主要是冷杉、云杉和落叶松等松树。全国1140万公顷的有林地由200万林木所有者占有,其中德国联邦政府所有(国有)占有林地4﹪,联邦州政府所有(州级)占有林地30﹪,市县政府占有林地20﹪,私有林主占有林地46﹪。
(三)林业发展水平。在德国,林业是重要的大规模产业,林业在德国的环境政策中被列在最优先的地位。根据最近统计,德国的林业产值略逊于汽车工业,占GNP的5%。在森林培育和木材生产及木材工业领域就业的人口达到130万,是汽车工业的近2倍,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尤其在山区,林业发挥着重要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林业发达的黑森林地区,每4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与木材生产加工有关的工作。
德国的木材加工业发达,既有规模宏大的木材加工企业,也包括数量众多的小型专业加工场。人造板加工企业以及大型制材厂自动化程度很高,全德国只有4家,同时,还有小型林木采伐企业20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554家(包括人造板生产企业510家)。胶合板、单板和纤维板等人造板产业发达,销售量占同行业的60%以上。小型木材加工场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小用具以及旅游产品、课桌凳、精品家具、板材等,销售额较高的是精品家具,占全行业的28%。德国商业及木材市场活跃,木材贸易稳定,现有2800余家大型的木材贸易企业,林产品销售额收入近200亿欧元。其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二次加工方面,最终产品趋向防火、耐磨、耐污染和无毒,设计上趋向个性化和艺术化。
(四)林业管理体制。德国林业管理体制为四级管理:一是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是国家最高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全国林业政策、法律、方针、计划的制定,林业执行情况的统计和各州林业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国际合作与交流、平衡协调政策的实施等。二是各州设置农业部,其职责是监督全州森林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管理、国有森林指导、私有林和社团林的经营等;三是区域森林管理局,在州以下分区域设立森林管理局,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区域内的国有林并以森林经营的榜样示范,审批私有林经营的申报文件,为私有林主提供免费咨询。森林管理局内设立有管理林业科技服务、森林企业、对外关系、援助等部门;四是分区级森林管理局,在区级以下分片区设立森林管理科,主要职责相似于森林管理局,设立森林管理小组是管理区域上的细划,如跨行政区划的林场等。
三、德国林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一)科学先进的“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在德国,可持续林业已经有200年的历史。“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1826年由德国洪德思哈根林学家提出。200多年来,德国林学家在教训中探索出“近自然林业”的发展理论,并成为林业先进国家作为衡量森林经营水平的标准尺度,也是林业经营所追求的一种古典理想森林。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因为人工林结构不稳定和地力衰退的问题始终缠绕着中欧各国,所以,“近自然林业”一直是林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近自然林业”经营的基本思想是视森林为持续的、多样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异龄林、混交林、复层林、高产林。整个森林无龄级之分,也没有主伐年龄和轮伐期的概念,蓄积量水平是波动的,间伐与主伐也不截然分开。保持了森林内部的持续稳定性,降低了营林和管护成本,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而该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
“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法在德国是成功有效的。一是利用择伐增加了大径级材的产量,对林地面积较小的经营者来说,还改变了几代人经营培育、一代人受益的情况,更合理地解决了永续利用的问题。二是通过择伐和更新,把同龄林改为异龄林,显著地提高了林分的抗风灾能力,也更有利于森林防护功能的发挥。三是大大节约了造林费用(主要依靠天然更新) 、林木管护费用、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等费用。四是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因为择伐老树时,幼林已经有一定的生长量。五是更能灵活地适应市场,近自然林业不搞一次性大面积皆伐,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适时的择伐林木。
(二)高度发达的木材加工行业。德国发达的木材工业带动了林业发展,一是制材业支撑着德国林业。德国所生产的木材大致分为干材、工业用材和燃料材3种类型,规定木材必须存放5年以上才能出售。干材主要供应锯材厂,工业用材主要用于木质板及纸浆原料。在德国的木材生产量中,针叶材占有率较高,尤其是针叶树干材。2012年,木材产量中干材占有率达65%,在德国林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云杉,其干材的生产量达73%。与工业用材相比,干材可以以更高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可以说干材生产支撑着德国的林业经营。二是制材工业生产集约化、家具锯材出口专业化。德国林业在扩大木材生产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制材业为主的木材产业结构。德国制材厂数量呈逐年减少之势,但制材厂规模则在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化生产,实现了家具和锯材出口专业化。2010-2012年,德国每年平均进口木材数量约5000余万m3,出口成材或制成品约6000余万m3,出口量超过进口量。三是木材供应适应木材产业需求结构变化。制材厂逐步转向大型工厂,形成规模化,对木材供应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德国在木材供应方面采取的对策是成立林主协会,以协会为窗口,与木材的大买主进行交涉,根据规定的时间和合同进行木材交易。同时把会员生产的木材集中起来,由协会进行木材生产,提高木材供应量。
(三)系统成套的林业机械装备。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很高,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非常先进,德国 木材 加工机械约占世界市场30%的份额,出口份额已达到德国 木材 加工机械的70%,2002年销售额为27亿欧元。德国林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非常普遍,形成一整套木材采掘、锯材、制材、精细加工等装备体系,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林木采伐作业时,一是采伐的树木以80年生以上的大径材为主(人工林大体上在30年-50年左右)。采伐一棵树可以收获3 -4 m3木材,这是高效生产的第一要素。二是建立了先进的木材生产作业体系,是高效生产的第二要素。如在黑森林地区,木材生产一般采用集材拖拉机进行原条集材,具体方法是用油锯伐木、打枝,用绞盘机把原条吊运到路边,并使用联合伐木机和福沃达自装式原木全载集运车相结合的作业方法。板材加工和精品家具生产完全使用先进的全自动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机械化。
(四)四通八达的林区道路网络。德国的林业生产之所以是高效的,原因就在于高蓄积量下的大径材生产、先进的林业机械、发达的路网及完善的林业服务体系。德国是全世界林道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使用拖车运输15米-20米的原条,在40年前就修建了可供载重40吨-50吨的大型拖车行走的标准林道。国家对修建林道给予了巨额投入,补助率最高达到80%。而且,在缺少基干林道的地方,按每公顷60米开设了机械能进入的作业道。密集的路网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注重长远的森林经营采伐规划。德国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采伐限额编制工作每10年一次。目前,德国林木年生长量近7000万m3,年均采伐近4000万m3,森林采伐限明显低于生长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德国对国家管辖的林分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私有林不采用采伐限额管理政策,林木采伐不实行皆代,按株数实行择伐。私人对林木采伐只要面积不超过1公顷的,由林主自主实行采伐,不办理采伐证。超过1公顷则必须办理采伐证。但不管是超过或不超过1公顷的,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3年内必须培养近自然生长的目的树种来替代采伐树种。
(六)功能齐备的林业服务体系。德国建有林务官制度,林务官是国家公务员,分布在各地林业局和林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私有林作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包括从森林培育到木材生产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此外,地方林业局是作业协调机构。森林所有者也有自己的组织,公司雇有专职管理员具体执行采伐计划。德国还形成了培养从基层作业技术工人到规划管理人才的完善的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德国非常重视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林业劳动者,德国各地都有林业技术学校,培养林业技术工人。大学则负责培养林业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能够规划协调从森林营造到木材采伐、销售全过程的职业经理和统筹协调人。
(七)现代文明的城市林业。在德国人们认识到保护森林的游憩价值比森林的木材价值更加重要。德国的森林法规定,森林所有者无权拒绝游人入林,人们可以在森林里骑马、散步、骑自行车,恬静的、悠闲地娱乐和享受自然。城市森林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宁静优美的生活空间。全国共计有21.5万公顷森林被划定为疗养林,此外还有270万公顷的森林作为自然公园,二者面积之和占到德国全部森林面积的1/3。全德国每年的木材产值为12亿欧元,而度假旅游获利却为25亿欧元,其游憩效益和社会效益远高于木材的经济效益。
四、加速我省林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虽然中德两国国情不同,其行政管理体制、生产经营体系和职业教育体制有巨大的差异,对德国的做法不能全部照搬,但是完全可以结合我省实际,借鉴、吸取一些有益的理念和经验,促进我省林业产业大发展、大跨越。
(一)充分借鉴“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理念,推动我省现代林业加速发展。德国目前已将近自然森林经营法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经营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森林实行择伐,而不实行皆伐,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且增加了大径级木材产量和经营者的收入,更加合理地解决了永续利用问题;二是通过择伐和天然更新,把同龄林变为异龄林,纯林变为混交林,显著提高了林分的抗逆能力,有利于森林防护功能的持续发挥;三是节约了森林经营费用。尽管该方法需要时间较长,一般为30—40年,但其更新费用仅为全面人工造林费用的l/4。
近30年来我省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纯林,按照森林健康的标准,有许多是功能低下、与环境不和谐、不具持续经营的森林。“近自然林业”能有效地保护森林的自然生长能力,能充分发挥森林的抗性,能增强森林的生态作用,通过森林的立体经营,能获得更高的木材收获及多样性产品,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积,能降低森林经营的成本。因此,要提高我省森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
(二)倡导学习德国先进的木材加工技术,提升我省木材采伐加工技术水平。目前,德国木材及木材加工利用方面原料约三分之二就地解决。对森林的利用可以达到全树利用与循环利用,一棵树的利用分工很细,从上到下,原木、建材、木片等一点不浪费。连林木加工过程中留下的木屑、木皮也得到充分利用--胶合板、高密度纤维板,最终产品是防火、耐磨、耐污染和无毒。从我们考察德国的木材市场、大型林产品市场看,德国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二次加工,企业通过对木材进行深度加工获取利润,设计上趋向个性化和艺术化。
我省木材资源利用不高,木材加工科技含量低,效益低的局面在较长时间内还难以扭转,木材加工企业技改力度有待提高,木制品质量有待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林业政策的放开,林区的木材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个县10余家,多的县达到20多家。其原材料都是原木,流程都是从原木到产品,首先是原材料上无序竞争,不仅给林区带来压力也使企业陷入困境。其次是产品档次不高,严重同质化,缺乏市场竞争力。借鉴学习德国木材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和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管理理念,对推动我省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要顺应市场潮流,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味,提升产品档次,要从加工初级产品到二次精深加工,提高市场竞争力上来,这种林业企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三)科学制定全省森林经营发展规划,增强我省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国林业经营管理不仅计划周密,而且非常注重规划的系统性,一项规划一旦批准通过,就会付诸实施、坚持不懈,一张蓝图绘到底。比如,在德国实施近自然林业、狩猎业、林业分类经营等工作,都是按照联邦或者各州议会通过的规划来实施的,期间没有因为议会和政府的更迭发生变化和停止。由于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得到很好的落实,使今天的德国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林分质量持续提升、木材加工技术水平保持领先。审视我省的林业发展规划工作,通常存在部门之间各自为阵、基础数据不吻合、上下两期规划之间的严密性差等问题,其结果就是规划实施效果差、重复进行规划。建议在做相关规划时应统筹安排,特别是在作生态建设规划时,应充分体现林业的首要地位,同时要协调好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水利、国土、交通、城建等行业的关系,规划一旦制定下来,就必须严密执行,不能随意改动。
(四)建立健全林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我省林业跨越发展支撑能力。 德国林业之所以健康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在德国,实行的是13年义务教育制,初中生期间,每一个学生就要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取向。毕业以后,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走进大学深造,而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到各种职业院校去参加定向职业培训,时间大约2年至3年。培训期间可以到企业和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工作。凡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可以找到工作,同时,联邦政府规定,凡是就业者都必须具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目前,欧洲各国平均失业率到达11%,而德国的失业率只有6,5%,青年人的失业率则更低,仅有5.5%,远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甚至比美国还要低。可以佐证的是,培训期间一路走来,到处看到的是建设工地和工程项目,经济景象繁荣,人流物流繁忙,到处是劳动的身影。这么高的就业率,法定职业教育体制可以说功不可没,我们应该好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