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高效农业的科技样本
德江高效农业的科技样本
——德江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系列报道之五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5日电 9月17日,走进德江县合兴高效农业园区鸟坪蔬菜基地,几十个2亩见方的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就近就业的农妇正忙着为反季节黄瓜盖膜、吊藤,紧密的带瓜花蕾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据项目管理人———该县农牧科技局的彭成江介绍,这是复制山东“寿光技术”的试验地,由旷光坤、周厚华、旷光标等5名雁归人员筹资100万元,政府扶持250万元建起的一个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目前已带动当地120多人实现精准脱贫。
今年上半年,通过在12个大棚内对黄瓜、西红柿、丝瓜等6类蔬菜20多个品种的试种,得知刺黄瓜、圣女果、茄子3个品种在当地有广阔市场,于是,园区负责人决定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刺黄瓜、圣女果等蔬菜。
目前,已有23个大棚约50亩地种上了刺黄瓜,3个大棚计划种植圣女果,1个占地2.5亩的大棚拟种茄子和辣椒。
谈到为何如此布局时,负责采购外销的周厚华说:“我们到贵阳推销,要货的超市很多,每天一个品种至少要1万斤。用20多个大棚种黄瓜,保守估计每天能产出黄瓜2万斤,供应两家超市没问题。”另外4个大棚,则与县城合力超市签约实行订单种植。正谈到此,基地总负责人旷光坤的手机响了,正是合力超市采购部来电,要求明天一早送货到位。
大棚内,一位名叫杨芬的女工正熟练地给黄瓜吊藤。旷光标介绍,每个大棚以月薪2000元请1人负责日常管理。杨芬夫妇本来都在外打工,留下的两个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为了照顾孩子,杨芬留在了家,不过基地建设流转了她家的1.2亩地,又聘请她就近就业,为她家解决了多个问题。
谈及黄瓜的亩产量,旷光坤自信地伸出4个手指。“4000斤?”笔者问。“少了个0。”他回答。
4万斤?笔者感到很惊讶,这时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介绍说:“这要在我们山东寿光,亩产至少5万斤,受土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试种亩产3万斤。通过这次土地改良后,我有把握实现4万斤。”这人正是旷光坤他们以月薪8000元从山东寿光请来的技术员,他在山东有18年的蔬菜种植经验,最擅长无土栽培。在聘用合同中有一条规定,技术员须保证基地亩产量达3万斤,若亩产达4万斤则月薪增至1万元,超过4万斤则月薪增至1.2万元,看管工人则按每超1斤增月工资0.1元补发。
如果平均每斤按1.5元计算,一年种植两季,亩产值将达到12万元,每个大棚年产值就达24万元。在土地改良大棚内,笔者看到了园区的施肥标准——每亩地施鸡粪肥5吨、油粑1000斤、谷壳2000斤,全部是有机肥,这也是超市愿意和园区合作实行订单生产的主因。
据了解,旷光坤等5人今年就生产环节共计投入150多万元,是该县现代农业“高投入必有高回报”的科技样本。(冯胜彦)
黔东北县域经济发展“领头雁”--德江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德江农民乐享“致富三宝”--德江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精准扶贫的德江新路--德江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系列报道之四